1 供給側出了問題
中國是制造業大國,但國人出國旅游卻狂買馬桶蓋、凈化器、奶粉……國內生產的粗鋼每斤價格與“白菜”相差無幾,產能過剩成了重大包袱,但精鋼特鋼卻需大量進口
2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用改革的辦法推進結構調整,減少無效和低端供給,擴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給,增強供給結構對需求變化的適應性和靈活性,提高全要素生產率,使供給體系更好適應需求結構變化
3 改革主戰場
供給側,包含了勞動力、土地、資本、技術等要素,供給側改革就是從這些戰場發力,讓資源從產能過剩產業流動到有高需求的新興產業去
4 反思“三駕馬車”
近年來投資回報率越來越低,各界都在反思已使用多年的“三駕馬車”思路。要解決中國經濟所存在的中長期問題,傳統的凱恩斯主義刺激藥方有局限性,根本之道在于推進結構改革
5 改革五大任務
“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這15個字構成當前供給側改革重點任務,其中包括處置僵尸企業,化解房地產庫存,防控金融風險,降低企業成本和補充供給短板等具體方面
6 培育新動能
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為了增強持續增長動力。當傳統動能由強變弱時,需要新動能異軍突起和傳統動能轉型,形成新的“雙引擎”,才能推動經濟持續增長
7 絕非新計劃經濟
中國要進行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絕不是要回到計劃經濟,其核心反而是放松管制,釋放活力,讓市場發揮更大作用,矯正以前過多依靠行政配置資源帶來的要素扭曲
8 與供給學派大不同
西方經濟學中的“供給學派”,興起的背景是上世紀70年代美英等國深陷高通脹、低增長的“滯脹”泥潭。反觀當下的中國,并沒有通貨膨脹,經濟增長有所放緩但遠非停滯。供給學派給出的“藥方”是私有化、減稅、緊縮貨幣等,中國的供給側改革是全面改革
(審核編輯: 智匯胡妮)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