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2日消息,近日有知乎員工稱知乎目前正在大范圍的裁員,預計裁員300人。不過知乎回應裁員消息稱,大規模裁員是謠傳,只是相應的人員調整和結構優化。實際上,2018年以來,各行各業都有進行相應的裁員,以優化企業結構。就以醫藥行業而言,隨著我國醫藥政策、“帶量采購”等方面的影響,時至年末,行業的裁員潮還在持續。
跨國藥企大面積裁員
今年以來,跨國藥企為降價保市場加劇大量裁員,眾多知名跨國藥企的“裁員潮”鬧得業內皆知。
例如,10月份,輝瑞曝出全球員工要減少2%的裁員計劃,據悉,目前輝瑞在全球約有9萬名員工,這意味著輝瑞將裁員約1800人。
11月29日,拜耳宣布出售部分業務,全球裁員約1.2萬人,減損33億歐元(38億美元),整個計劃將在2021年完成。
12月份,法國制藥商賽諾菲公司表示,計劃在法國裁員670人。公司發言人證實,該裁員計劃將在2020年底前完成。
業內表示,今年12月6日公布的“4+7帶量采購”預中標結果中,僅有阿斯利康、百時美施貴寶2家跨國藥企中標,預計眾多外企,如輝瑞、禮來、賽諾菲、葛蘭素史克等在帶量采購中受挫,為了生存下來,可能會導致新一輪的裁員開始。
而從這些藥企的裁員原因來看,主要分為三點:全球戰略調整,更加注重細分領域;藥企之間流行并購整合、產品線外包;節約成本,更投入到優勢業務中去。
目前,裁員的跨國藥企不僅包括拜耳、輝瑞、賽諾菲,還有諾華、諾和諾德、葛蘭素史克、武田制藥、艾爾建等。
醫藥代表面臨裁員
藥品集中采購預中標結果出爐后,談判藥品大幅降價引起業內關注。有人士認為,如果該政策真正落地,在壓縮藥企銷售費用的同時,也可能降低藥企對醫院端的銷售費用。
而在我國現行的醫藥營銷模式下,醫院才是終端出口。如果該模式能降低企業營銷成本,尤其是醫院維護成本,那么醫藥代表整體將面臨裁員。
醫藥代表是負責相關藥品的推廣工作的人員,有些負責醫院,客戶為醫生;有些負責藥店,客戶為經銷商。近年來,醫藥代表帶來的弊端不斷浮出水面,業內呼吁撤銷該職業的聲音也越來越高。
為整治醫藥代表“灰色鏈”現象,國內相關政策持續出臺。例如,今年8月23日,我國推出《國家版藥代備案管理辦法》,并相繼在上海、天津等大醫院實施,倒逼藥企向學術推廣、合規方向發展。
據悉,其中在今年國家帶量采購還未開啟前,就有藥企撤銷醫藥代表隊伍。例如,優時比中國區總經理吳昕曾表示,“過去的十二個月里,公司整個業務模式做了比較大的調整,我們已經沒有醫藥代表這個職位了。”
筆者了解到,實際上,今年以來,跨國藥企裁員的對象主要也是醫藥代表以及高失敗率的新藥研發部門人員等。
(審核編輯: 林靜)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