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1日,長春長生生物收到中國證監會和深交所公告,中國證監會對相關責任人分別處以30萬罰款,終身市場禁入;深交所擬對公司股票實施重大違法強制退市。至此,假疫苗事件算是告了一段落,但其背后折射的藥品安全問題卻對制藥行業作出了警示和新的挑戰,監管部門也陷入反思境地。
藥企該如何堅守底線不碰紅線?
藥品不是普通商品,它關乎著人體的健康安全。作為藥品的生產者,藥企更應該牢牢記住制藥人的使命與職責。
在藥品的生產過程中,藥企應該堅守制藥工藝標準,嚴格按照要求生產,做到一絲不茍,不容出現任何差錯,并做好相應的記錄,保證數據可追溯。
同時,制藥企業應該重視偏差問題。對于藥品制造過程中出現的偏差,不能避而不見,積極的處理偏差,做好完善的CAPA,從而保證產品質量的均一和穩定,完善生產工藝過程,防止影產品的質量受到影響。
近年來我國對藥品的質量安全高度重視,相關的飛行檢查力度加大,藥企只有堅守底線,才能保證不碰紅線,并助力產品在市場上贏得消費者的信賴與肯定。
另外,業內人士指出,簡單粗暴的“低價中標”方式會為藥品質量安全埋下隱患。因此患者在買藥時需要擦亮眼睛,預防不良廠商以低價格用質量坑人,也要防止藥廠以高價格用價格和質量“兩把刀”宰客。
監管部門如何拉響質量安全警報?
據悉,疫苗生產流通使用等方面存在制度缺陷,導致一些不合格藥品即使在質量存疑的情況下,也能涉險過關。這也要求相關監管人員做好質量“把關人”的職責,切不可馬虎,更不可受益于“小恩小惠”進行“放水”處理,否則容易導致假冒偽劣產品流入藥品市場,危害公共安全。
另外,目前國內多地雖然設立了很多舉報藥品違法、不合格的獎勵制度,但從結果來看并不理想。業內分析表示,這主要是因為針對性不夠、獎勵不多、保護不周、程序繁瑣等問題所致。因此,對于對方監管人員而言,如何拉響質量安全警報,無疑是一個迫切需要深入思考的問題。
古人云,“亡羊補牢,未為晚也”。近年來,假冒偽劣、不合格的藥品事件給制藥行業和監管部門敲醒了警鐘,反映了藥品的質量安全不容小覷,藥品的監管需要加大重視。
其中,對于藥企而言,藥品的每一個生產環節都需要投入百分百的嚴謹與認真,以科學的態度對待每一個偏差問題;對于監管部門而言,藥品的監管不是兒戲,監管人員更是藥品質量的“把關人”,容不得出現任何“放水”,必須對生產不合格藥品的企業予以相應的處罰與整治,才能保證藥品的安全性,從而避免藥品安全事件再發生,保障人們的身體健康安全。
(審核編輯: 林靜)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