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信部兩化融合管理體系專家指導
委員會組長 王安耕
信息化和工業化融合(簡稱兩化融合)管理體系貫標工作是推進兩化融合的重要舉措。就兩化融合管理體系的熱點問題,國家信息化專家咨詢委員會委員、工信部兩化融合管理體系專家指導委員會組長王安耕近日接受媒體專訪,就“推進兩化融合管理體系貫標,加快產業數字化轉型和創新發展”進行闡釋。
兩化融合推動我國工業由大變強
記者:兩化融合管理體系是我國首個自主研制、實現大范圍應用,且正在向國際輸出的管理體系類標準。兩化融合管理體系是在什么背景下提出的?研制推廣這套體系有何作用和意義?
王安耕:自2008年起,工信部在全國組織開展企業兩化融合水平評估工作。一個重要發現是,企業兩化融合水平與企業競爭力和效益呈正相關,當企業突破跨業務部門、跨管理層級的“集成提升階段”,其競爭力和效益會出現臺階式躍升。但是,評估數據也表明我國企業兩化融合總體水平還不高,信息化和管理“兩張皮”等問題嚴重制約兩化融合水平提升,只有約1/6的企業突破了“集成提升階段”。這個數據從側面反映出我國工業大而不強的現狀和原因。通過評估,大家普遍認識到,企業推進兩化融合不僅是采用信息技術的問題,更是企業戰略、組織、流程、業務模式的經營管理優化問題,特別是在突破“集成提升階段”時,需要從全局出發,實現技術和管理的協調發展和同步創新。基于這一背景,工信部提出采用“管理體系”來全面引導和推動企業兩化融合工作。通過總結提煉幾十年來我國企業信息化發展歷程中積累的技術應用成果和管理創新經驗,參考ISO9000等管理體系的做法和經驗,從制訂標準到試點和推廣,前后歷經十年,逐步形成了一套兩化融合管理體系。管理體系給出了一套規范企業推進兩化融合的通用方法,幫助并引導企業以融合和創新的理念推動發展,確保達成兩化融合預期成效,實現競爭力持續提升,進而推動我國工業高質量發展,由大變強。
記者:近年來,兩化融合管理體系貫標工作已成為社會各界協同推進信息技術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的有力抓手。您怎么看待目前的貫標工作?
王安耕:近年來,兩化融合管理體系在標準研制、市場服務、應用推廣等方面均取得了一系列進展。標準研制方面,組建了全國兩化融合管理標委會,完成14項國家標準立項,5項國家標準發布實施,3項國際標準成功立項。市場服務方面,形成了一支包含900余家國內外各類服務機構的咨詢服務隊伍,開發了一套服務兩化融合管理體系全流程應用實施的公共服務平臺。應用推廣方面,全國31個省市、12000余家企業開展貫標,較5年前增長了20余倍,并保持加速增長態勢。同時,非工業貫標單位數量持續增長,已實現對農業、工業、服務業的全面覆蓋。成效方面,根據3000余家貫標達標企業的績效數據測算發現,貫標達標企業實現了研發、生產、服務等方面能力的顯著提升和綜合效益的穩定增長。貫標達標企業新產品研發周期平均下降了17.4%,生產計劃完成率平均提升了5.3%,用戶滿意度平均提升了3.3%。綜合效益方面,貫標達標企業運營成本平均下降了10.0%,經營利潤平均增加了11.2%。
記者:兩化融合管理體系引導各類企業加強信息時代新型能力體系的建設。您認為當前我國企業建設新型能力體系的關鍵是什么?
王安耕:建立企業兩化融合管理體系的核心是打造信息時代的新型能力體系,這是業界的普遍共識。我認為企業建設新型能力體系,關鍵在于推動“數據、技術、業務流程、組織結構”四個要素互動創新和持續優化。用戶主導、數據驅動、組織創新、企業互聯的趨勢日益明顯,數據管理利用能力成為現代企業核心競爭力之一,優化重構傳統組織結構和業務流程成為企業可持續發展的必然要求。企業打造新型能力過程中,應圍繞四要素形成系統性的新型能力體系建設方案,充分發揮技術的基礎性作用,不斷優化業務流程、適時調整組織結構,持續加強數據開發利用,通過技術應用、流程優化、組織變革、數據價值挖掘活動的有效開展和匹配調整,實現新型能力體系建設目標。
記者:兩化融合管理體系貫標達標企業具有更強的市場競爭力。從您了解的情況看,目前社會各界對貫標達標企業的認可度如何?
王安耕:推動在經濟社會各個領域廣泛認可貫標達標企業,需要一個長期的過程。近年來,伴隨著兩化融合管理體系應用成效的持續顯現,企業貫標達標結果在供應商遴選與評價、銷售授信、招投標、金融機構投融資、企業改制上市、企業評獎評價、資質認證等20余項重點工作中已取得一系列重要突破。比如,徐工、濰柴、娃哈哈、巨石、大全等領軍企業均將貫標達標結果作為供應商遴選與評價的重要依據,并積極推動合作伙伴貫標;九鼎集團將貫標達標企業作為重要投資遴選對象,泰州市金融辦將貫標達標結果列入江蘇雙樂化工改制上市的重要成果,為推動其上市提供支持;中國企業聯合會規定,貫標達標企業可直接申報國家級企業管理現代化創新成果等。
運用先進技術離不開四要素協同優化
記者:兩化融合管理體系在企業發展智能制造、應用工業互聯網等方面發揮了什么樣的作用?
王安耕:企業兩化融合分為起步建設、單項覆蓋、集成提升、創新突破四個階段。原則上講,智能制造、工業互聯網是創新突破階段的發展目標。目前,我國僅有19.3%的企業達到“集成提升”以上階段,智能制造、工業互聯網總體處于起步探索期。企業需進一步夯實數字化基礎,深化信息技術在單項業務環節的應用,加快突破跨業務部門、跨管理層級的綜合集成。如果企業兩化融合無法實現單項應用和綜合集成,發展智能制造、應用工業互聯網將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本質上講,發展智能制造、應用工業互聯網離不開數據、技術、業務流程、組織結構四要素的互動創新和協同優化,企業如果缺少貫標基礎,極有可能將智能制造、工業互聯網視為純粹的技術性工作,投入大量資源卻難以獲得相應成效。
記者:從全球看,世界各國都在圍繞產業數字化轉型加強戰略布局和理論方法創新。您認為兩化融合管理體系對于推動產業數字化轉型有何借鑒價值?
王安耕:當前,世界正處于工業經濟向數字經濟加速轉型過渡的大變革時期。兩化融合管理體系可為全球各國推進企業信息化建設、加快數字化轉型提供可借鑒的方法和路徑。目前,兩化融合管理體系已登上國際舞臺,3項國際標準在ISO、ITU成功立項,印度政府對兩化融合管理體系應用推廣成效表示贊賞并表達了合作意愿,埃及、阿聯酋、馬來西亞等國家均表示愿意參與標準研制和國際推廣應用,三菱、日立、西門子、奔馳等跨國公司的在華下屬企業均依據兩化融合管理體系推進經營管理數字化轉型,埃森哲、德勤、普華永道等跨國咨詢服務商均已開始按照兩化融合管理體系為客戶提供系統性咨詢服務。隨著時代發展,兩化融合管理體系在助力全球經濟數字化轉型中將發揮更加重要的作用。
記者:如何進一步推動兩化融合管理體系貫標工作?您有什么好的思路建議?
王安耕:下一步要推動這套體系在更廣范圍、更深層次進行應用推廣。我認為最重要的還是堅持標準引領、突出市場主體作用,提升標準供給能力,持續完善市場化機制。標準供給方面,應充分發揮全國兩化融合管理標委會作用,加快推動兩化融合體系框架、分類指南、典型模式、解決方案以及重點行業標準等關鍵亟需標準的制修訂,為企業數字化轉型提供更有力的支撐。市場化方面,一是進一步提升第三方服務質量,將高質量、高責任心貫標咨詢、評估審核隊伍的培養作為重中之重;二是加強典型經驗總結推廣,在此基礎上形成引導企業自行貫標的培訓教材和案例,加速標準應用實施;三是持續提升社會認可度,不斷擴大貫標達標結果的應用范圍,持續激發企業內生動力。
(審核編輯: 智匯小新)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