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面對諸多優良政策的積極促進和生物技術的不斷突破,生物制藥市場備受資本青睞。有數據顯示,我國生物醫藥企業從2014年的113家驟增至2017年的283家。而2018年以來,醫療保健行業細分領域投資中,生物制藥投資事件數超過240起,占比達到近五成。
筆者獲悉,從細分的品種來看,腫瘤領域藥物研發占新藥開發的主導地位日益凸顯,資本支持力度也不斷加大。有數據顯示,創新藥研發領域中,機構聚焦于利用現代生物技術進行新型抗腫瘤藥物、療法及孤兒藥等開發的趨勢愈加明顯。
腫瘤藥市場增長表現較強勁。如某生物制藥企業今年前三季度腫瘤藥銷售額同比增長85%至23億元,其中賽維健(雷替曲塞注射劑)的銷售額同比增長50%,格尼可(伊馬替尼膠囊)增長37%,依尼舒(達沙替尼片)增長51%,晴唯可(地西他濱注射劑)增長37%。
一直以來,中國的抗癌等原研藥價格居高不下。為解決百姓用藥貴用藥難的問題,有關部門出臺了多個政策促進(進口)藥降價,包括實現抗癌藥品零稅率等。但是有專家指出,破解“一粒藥”的困境,還需在醫療改革、醫藥創新和投資各方面共同努力。
對于很多腫瘤患者來說,許多臨床必需、療效確切的抗癌藥由于價格高昂,往往讓患者不堪重負。近年來,我國有關部門從減稅、集中議價、醫保準入談判等手段促使抗癌藥降價。在腫瘤藥創新以及其他方面給予了很大的支持,抗腫瘤藥市場也將得到更好的發展,從而滿足患者用藥需求。
據悉,如今腫瘤藥成為很多企業業績的新增長引擎。以某集團為例,腫瘤藥將成為集團核心增長驅動力;管理層預計于2017至2019年腫瘤藥產品收入年均復合增速達到100%。另有報告亦認為,腫瘤藥物于2018年下半年開始,將成為該集團業務新增長引擎;管理層預測于2018年腫瘤藥銷售收入可達20億港元;當中多美素銷售10億港元,generic Abraxane銷售3億港元;未來新產品上市亦提供新增長點。
癌癥為人類面對主要的死神,誰能提供有效癌癥治療藥物,可謂已得醫藥市場天下。有數據顯示,2017年全球新增癌癥病例達1590萬宗,相當于每分鐘便有30宗新增病例;占全球死因的16%;預測2030年新增癌癥病例將增加至2160萬宗。對此,腫瘤藥市場也不斷壯大。有專家分析,中國腫瘤藥物市場規模于2017年為206億美元;預計2018年市場規模將達234億美元,到2020年將超過300億美元。
腫瘤藥物市場正在不斷擴大,因此,資本對其青睞度也越來越高。市場需求不斷上升,一些藥企也紛紛加大創新產品研發投入,持續推出創新藥物以支持增長。
據了解,在過去的十幾年間,全球抗癌藥物研發已經駛入快車道,歐美、日本等國家和地區研發的抗癌新藥不斷上市。國內藥企由于研發創新藥風險大,大部分藥企不愿做創新藥,腫瘤藥過去大多被外資企業所壟斷。但如今在各項政策的鼓勵扶持下,國內藥企創新產出的能力也在不斷精進。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新藥研發風險高、周期長、投入大,包括臨床前研究、臨床試驗和藥品審批等階段。因此藥企在加大資金投入之時也要做足充分的準備。
(審核編輯: 林靜)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