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年初成為首批參展的外資企業之一,經過六個多月的準備,GE以“當智慧遇上機器”為主題參加今年首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CIIE),并圍繞航空、電力、醫療、可再生能源、油氣、智能制造等方面,整合各個業務集團的產品、服務進行集中展示和數字化模擬演示。第一財經記者在GE展臺看到,由GE支持中國大飛機C919的LEAP-1A發動機模型吸引了不少觀眾駐足。
GE全球高級副總裁、GE中國總裁兼首席執行官段小纓在接受第一財經記者采訪時表示,“GE在中國已經有一百多年的歷史了,而發展最快的是改革開放后的40年。中國目前是GE全球除美國本土之外的最大單一市場,也是GE全球未來發展的重要增長引擎。所以放眼未來,我們對中國整體的經濟勢頭是比較看好的。”數據顯示,2017年,GE中國訂單量超過80億美元,本土采購額超過60億美元。
三大發展戰略
據段小纓介紹,GE在中國目前有三個重要的發展戰略:首先是全面本土化的推進,即利用GE本土化的能力和決策,不僅實現商務和市場領域的應用,更要延伸到產品研發、產品制造、產品服務和所有運營過程之中。
其次是打造遍布全球的合作伙伴。“對GE來說,我們不僅有技術解決方案,同時我們在‘一帶一路’相關的65個國家中,有63個國家都有GE的本土團隊。”段小纓說道,“隨著中國企業越來越多地走出去、開拓海外市場,我們也希望成為他們的全球合作伙伴。”第三是全速推動數字化。段小纓認為,未來工業的創新,不僅僅在于物理領域,還有大數據領域的創新。
段小纓強調,以GE在中國的三大戰略為指引,公司將對中國市場加大投入。首先,在醫療板塊,GE將積極推進生命科學領域的發展,“GE在廣州投建的生物制藥園是落地中國、面向亞洲的戰略布局。”第二,今年GE已與哈爾濱電氣就重型燃機在本土制造等方面的服務簽訂合約。第三,GE非常重視海上風電的潛能。今年7月,GE已宣布將在廣東設立亞太首個海上風電運營和技術中心,大力開拓中國的風電市場。第四,在航空領域,GE會繼續和中國航空保持良好合作,持續服務國產大飛機C919。第五,GE會繼續響應“一帶一路”倡議,與中國基建企業共同開發第三方國家市場的能源基建市場。
提倡公平貿易
對于此次進博會的舉辦,段小纓認為,在當今整個世界經濟反全球化和貿易保護主義思潮抬頭的大環境下,中國則向全世界釋放了許多堅定的信號,比如持續對外開放、支持經濟全球化、支持自由貿易等,“我覺得這些都是非常積極的信號。”
段小纓告訴第一財經記者,GE雖然是一家美國企業,但更是一家全球企業。“我們一直提倡全球化與公平貿易。即便在貿易過程中可能會產生摩擦和問題,都是需要通過溝通來解決的。”段小纓說道,“GE意識到,全球化和自由貿易的推進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在段小纓看來,如何真正實現全面、開放的市場準入宏觀政策,如何真正推進、優化運營環境,如何真正保護創新企業的知識產權等,都還需要不斷地去溝通和推進,“進博會恰恰搭建了一個很好的交流。”
最終挑戰還是人才
對于一家跨行業領域的企業來說,如何保持創新與活力,也是GE必須面對的問題。段小纓告訴第一財經記者,每年GE大概有4%~5%的營收投入到研發,且一直堅持這么做。
對于創新,段小纓認為,GE經歷了三個階段。起初,GE把全球最先進的技術與中國本身的特殊需求結合在一起。在第二個階段,GE經歷了“反向創新”,也就是并非簡單借助國外最先進的技術,而是在中國這個平臺上實現創新。在段小纓看來,中國市場的“反向創新”不僅僅只滿足中國市場的需求,也同樣能惠及很多發展中國家。而第三階段的創新則是“協同創新”,也就是在工業互聯網時代中,在產品生產不同的階段都需要客戶參與,以實現快速迭代,“在工業互聯網轉型的過程中,協同創新非常重要。”
對任何企業來說,市場有機遇也有挑戰。“對于GE而言,我認為最終的挑戰還是在人才方面。”段小纓說道,“中國不缺市場,也不缺需求,在真正了解市場需求后,把需求轉換成工程技術的創新,歸根到底還是需要人才的積累。”
(審核編輯: Doris)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