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餐具消毒設備已經做出諸多改進,如搭配多種消毒設施力求消毒效果更佳、優化消毒程序縮短消毒時間等,然而各地還是頻發餐具不合格現象,需要從使用者身上尋找原因。
這些天來,筆者頻繁看到有關餐具不合格的抽檢信息。像青海近期一次省級監督抽檢就發現有14個批次的餐飲具不合格;黑龍江近期的一次抽檢中共發現10個不合格批次;山東濰坊8月的餐飲食品安全專項抽檢中發現有5個批次樣品不合格。以這三次檢測為例,筆者發現,不合格的四成原因在于餐飲具中檢測出大腸桿菌。
《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中就有規定“餐飲服務提供者應當按照要求對餐具、飲具進行清洗消毒,不得使用未經清洗消毒的餐具、飲具”。而在去年,我國國務院食品安全辦、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等14個部門也聯合印發了《關于提升餐飲業質量安全水平的意見》,指出餐飲服務提供者對餐具、飲具自行進行清洗消毒的,要配備清洗消毒保潔設施設備。那么大腸桿菌的出現是否是消毒設備不完善的原因呢?
今年九月中旬,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通報食具消毒柜產品質量國家監督抽查結果。第三批共31款食具消毒柜中有6批次產品不符合標準規定。主要涉及輸入功率和電流、發熱、非正常工作、電源連接和外部軟線、接地措施、螺釘和連接等項目,屬于設備自身的安全問題不過關。
單以消毒殺菌來看,當前食具消毒柜擁有多種消毒設施,像紫外線、遠紅外線、高溫、臭氧、巴氏、負離子等多種消毒方式。不少消毒柜都搭配多種消毒設施力求消毒效果更佳,有紫外線與臭氧消毒相結合的消毒柜、紫外線與巴氏溫度共同作用的消毒柜,都能夠很好針對燃點較低的物體進行殺菌消毒;還有為滿足高溫消毒時候更高溫度,有企業運用光波高溫的原理,將發熱管設置成U型,讓消毒柜的溫度上升5℃,讓殺菌更快更徹底。
從消毒柜來看,當前消毒柜的殺菌消毒效果在不斷升級,但在設備自身結構設計方面還有待做進一步提升,加強設備使用過程中的安全性。那么既然消毒柜的消毒效力在不斷升級,為何還會有如此多的餐具不合格現象出現?這恐怕還得從使用者身上尋找答案。
早先就有媒體發現,一些中小餐館的消毒設施設備并不齊全,并且因為省事、節約用電等原因,不少餐館即便配備了消毒設備,也選擇不開,使用開水沖燙進行消毒。但也有餐館表示,消毒柜正常工作時,柜門完全被鎖定,不適合補充、拿取餐具,再加上高溫消毒后的餐具很是燙手,需要冷卻一段時間才能使用。故而并不適宜中小餐館客流量巨大時候餐具的使用。
為解決消毒時間過長導致消毒柜難以適應餐飲業,有企業研發設備時將頂部消凈一體光源和中間U藍光源分步進行,優化消毒程序,在滿足二星級殺菌要求的前提下將消毒時間縮短了25%;也有企業生產的消毒柜配備了智能系統,能夠實時監測消毒情況,對消毒時間進行智能控制。
外出餐飲消費時候因為接觸到更多人群,餐具作為其中的媒介,是否攜帶病菌一直是人們關注的重點。當前餐具不合格現象仍然較多,消毒設備利用率不高。要解決這一問題,除了加快消毒設備的升級外,還需改變商家的思想觀念,提高消毒設備的利用率。
(審核編輯: 林靜)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