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5日,國家衛健委正式公布《國家基本藥物目錄(2018年版)》,品種數增至685種,調入187個品種,調出22個品種。
調入品種中,有12個抗癌藥,包括3個小分子靶向藥、2個單抗類藥物——埃克替尼、吉非替尼、伊馬替尼;利妥昔單抗、曲妥珠單抗。
慢病用藥,如糖尿病用藥、高血壓用藥也分別有9個、8個新增品種。三代胰島素甘精胰島素、GLP-1類似物利拉魯肽等都在其中。
根據相關解讀,這些品種基于疾病譜排序、發病率、疾病負擔等情況選出,滿足常見病、慢性病以及負擔重、危害大疾病和危急重癥、公共衛生等方面的基本用藥需求是調入標準,且對中藥(含民族藥)和國產創新藥也有所側重。
11月5日,黑龍江、遼寧兩省先后發布通知,部署《國家基本藥物目錄(2018年版)》執行工作。筆者了解到,在此之前,已有山西、廣東、福建、河北、海南、山東等13省市發文執行新版基藥目錄。
但從不占藥占比、全部掛網來說,遼寧省的鼓勵使用力度最大。根據遼寧衛計委發布的《關于做好國家基本藥物目錄2018年版執行工作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國家基藥不納入公立醫院藥占比計算范疇。
對于已納入國家基藥目錄,暫未在遼寧省掛網的藥品,將適時通過動態調整等方式,及時掛網;省藥品采購平臺,要對國家基藥進行標識,提示醫療機構有限采購。同時,醫療機構信息系統也應對國家基藥進行標注,確保醫生有限使用。
此次遼寧通過對基藥解除藥占比的限制,想必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刺激醫院對基藥使用的積極性。在此之下,新版基藥目中的藥品,迎來了更好的空間。對于獨家產品來說,尤其如此。
有專家表示,國家對基藥的態度就是優先使用。根據之前發布的《關于完善國家基本藥物制度的意見》的要求,基藥將成為公立醫院機構、醫生的首選用藥。
與此同時,《通知》還強調,要堅持基本藥物主導地位,提示醫療機構有限采購、醫生有限使用;通過制定藥品醫保支付標準等方式,引導醫療機構和義務人員合理診療,合理用藥。
業內人士表示,目前新增基藥品種市場份額可達1500億元以上。而隨著相關政策利好影響的顯現,基藥新增品種將攪動千億市場。
不過,這些基藥能否真正迎來利好,還要看醫保基金是否會為其買單。以此前“三醫聯動”不暢的經驗,業界對此并不看好。但仔細研究新版基藥目錄,特別是新增品種,不難發現,在目錄制定之初,“三醫聯動”已在其中。
分析人士認為,這些品種未來通過談判降價進入醫保是必然趨勢。而在機構改革后,“三醫聯動”或已融入頂層設計中。
(審核編輯: 林靜)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