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化讓制造型企業從根本上改頭換面。隨著企業對各類創新技術的采用以及對不同資質人才的聘用,新型的數字化工廠正悄然引領制造業的轉型,并推動著制造業的中心邁向高度定制化的產品和系統。”日前,普華永道思略特德國公司發布了《數字化工廠2020》調研報告(下稱《報告》)。《報告》指出,領先的制造型企業正采用一系列的先進技術實現生產乃至整條供應鏈的數字化。這些技術包括大數據分析解決方案、端至端的實時規劃和互聯、自控系統、數字孿生等。憑借這些技術,效率得以提升,企業能夠批量生產高度定制化的產品。
2015年,國務院審議通過了由百余名院士、專家起草的“中國制造2025”,為中國實施制造強國戰略進行了頂層設計。數字化工廠通過新一代信息技術,貫通流通、生產、管理等制造活動的各個環節,深度融合了工業化和信息化,是“中國制造2025”的重點發展方向之一。由于各級政府提供的財政激勵和支持,企業對于數字化工廠的投資興趣日益濃厚。近年來,中國在家電、工程機械、石化、消費品等眾多行業涌現出一大批數字化工廠的應用實例。
《報告》顯示,數字化的第一步就是通過共用基礎架構實現機器與其他資產間的互聯,協作機器人、增強現實等技術則能夠促使企業運營更加精益、生產效率更高。《報告》預測,未來五年,采用這些技術的企業數量有望翻番,其中工人和機器間的協作是重點發展領域。例如,企業為工人提供包括移動APP在內的各種工具,使其能夠快速訪問信息,與此同時,部分企業正采用移動APP來協助員工更好地開展遠程協作,實時質量檢測也日益普及……
然而,想要完全發揮出數字化的潛力,企業仍需要與主要供應商和大客戶實時互聯。通過世界各國數字企業間橫向對比,《報告》指出,作為在電子商務和電子支付領域內全球公認的數字化領先者,中國在制造業領域內對數字化的應用仍處于起步階段。
中國制造業的自動化和數字化發展時間相對較短,即使是在同一行業內,企業的自動化程度和技術路線也大相徑庭。數據分布較為分散,難以獲得數字化工廠所需要的產品全生命周期的系統性數據,同時使得標準的制定變得困難。在部分較為傳統的行業中,中國企業爭相計劃實現數字化工廠的跨越式發展,但是工廠車間里的設備落后,難以實現抓取和傳輸數據,是中國企業不得不面對的問題。
“起步階段”的另一個顯著特征是,不少企業對“數字化工廠”只有抽象的發展理念,缺乏系統的籌備和規劃。《報告》指出,“我們與希望建設數字化工廠的企業接洽時,通常能聽到他們表示,想建造一座類似于某企業的全自動工廠或‘智能化’工廠,但對于如何定義‘智能化’以及清晰的數字化工廠戰略,大多數企業并無法明確闡述,而是寄希望于現成的定義以期毫不費力地直接照搬。”
《報告》指出,數字化工廠的定義以及對成功的評價指標建立在多種因素之上,缺乏整體性的戰略規劃,導致對未來數字化的具體需求不甚明晰,對企業當前數字化水平認知不足,從而無法客觀地判斷兩者間的差距,進而發現需要補強的能力,是中國企業數字化進程中存在的一大問題。
盡管“中國制造2025”戰略的頒布為產業變革注入了強心劑、突顯了戰略緊迫性,但只有在企業大膽擁抱數字化的情況下才能取得實質性的進展,并產生深遠影響。在朝著數字化轉型的道路上大步前行時,《報告》中梳理出的關鍵發現以及提出的數字化工廠藍圖,將協助企業規避實施中的風險,成功達成既定的目標。
《報告》建議,企業應該以自上而下的方式推進數字化工廠的建設,從戰略、產品設計、運營模式變化等整體的角度考慮問題,并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和目標來挑選合適的技術,而不是盲目地追求所謂的尖端技術。
(審核編輯: phoebe)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