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據顯示,我國中藥工業總產值已從不到300億元,增長至9000億元,約占我國生物醫藥工業總產值的1/3,并帶動形成了約2.5萬億元規模的中藥大健康產業。中藥行業正在快速發展,但是我國中藥現代化還處于初級階段。業內表示,要想整體推動中藥產業提質增效發展,就需要搭乘信息化、人工智能的快車,大力推進中藥智能制造。
據了解,近年來,我國在推動中藥智能化方面也做出了很多的努力。2017年,科技部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印發《“十三五”中醫藥科技創新專項規劃》要求開展中藥綠色智能制造與中藥制劑新技術研究。特別是制造過程質量控制技術,深入開展中藥制造過程的精細化、標準化、模塊化與系統化研究,加速推進中藥綠色智能制造的進程。且工信部也正在積極推動中藥企業努力實現中藥材來源基地化和生產過程智能化,通過這“兩化”實現中藥“三性”,即保證中藥的安全性、有效性、均一性。
促進中藥工業轉型升級,提升中藥工業自動化、信息化、智能化水平,建立綠色高效的中藥先進制造體系,如今我國正在不斷付諸行動。那么一些企業在實踐過程的表現如何,又有哪些進展?
近期有媒體探訪太極醫藥城時聽的較多的詞匯就是自動化、數字化、智能化、提升產能……據悉,太極醫藥城在片劑生產區采用的是國際技術先進的一步制粒生產線、干法制粒生產線、超高速壓片生產線、多功能包衣生產線和全自動數控聯動包裝生產線,整個制粒生產線由噴霧制粒、沸騰干燥和整粒等多個操作單元組成,每年能生產76億片。相對于傳統生產線,提高生產效率40%以上,可節約20人。
而板藍根顆粒,是通過中藥無塵聯動制粒生產線和給袋式包裝生產線生產出來的,同樣采用智能機器人裝箱,相對于傳統的生產線,能提高生產效率50%以上,省去30人的勞動。
又如華森制藥,據悉,其在智能化方面也取得了較大進展。目前華森制藥已經實施ERP、OA、CRM、實驗室系統等信息系統,實現財務與業務的信息集成與協同辦公。同時,目前華森制藥逐步開展對生產制造、物流倉儲管理、大數據分析等各個環節的綜合集成,實現供、產、銷、財務一體化全流程、全生命周期的智能化管理。據相關負責人表示,目前華森制藥在實行外包裝智能化后,與傳統人工包裝相比,產品外包裝效率至少提高50%,而工作差錯則降低90%以上。
如今智能化生產成為中藥制藥生產的發展方向。且通過企業的不斷努力,如今中藥智能化生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績。“經過十年實踐,我們目前在提升產品質量、保證工藝重現、數據完整、工作效率提高、減少人為差錯等方面都取得較好成就。”有業內人士表示。
隨著人工智能與大數據時代的到來,各種前沿技術不斷興起,如何能將信息化、智能化、工業化等與中醫藥產業相融合,為傳統中藥產業升級插上現代科技的翅膀,將在其未來發展中發揮至關重要的作用。為推動中藥產業升級,企業還需圍繞我國中藥智能制藥面臨的重大需求和瓶頸問題,探討在人工智能、大數據、互聯網等先進技術驅動下中藥智能制藥關鍵技術與成套裝備的研發與應用策略。
(審核編輯: 林靜)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