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決短缺藥問題要從原料的生產供應到藥品的使用,全供應鏈各環節都期待政府適當的監管,為藥品市場創造公平、有序的市場環境。但從目前來看,中國短缺藥市場還是亂象叢生。
是什么造成了這種亂象?又是什么導致了這些藥品頻頻短缺?有觀點認為,價格機制問題,導致藥廠生產經營意愿不強;缺乏短缺藥品有效的監測預警機制和清單管理制度;一些企業與上下游聯合壟斷,擾亂市場。
那就價格方面而言,短缺藥的價格為什么能在短時間內漲幾十倍?有專家表示,這背后是人為操控的因素。但是,僅靠打擊這些行為,還遠遠不能緩解短缺現象,平抑藥價。
為解決短缺藥的難題,國家有關部門出臺了系列政策來治理亂象和解決問題。而在今年《關于完善國家基本藥物制度的意見》中,共13次提及短缺藥,可見政府部門已高度關注到“短缺藥”的亂象。
另有數據顯示,從短缺藥品涉及的時間范圍來看,有218個藥品連續5個月出現在短缺監測報告中;有254個藥品至少在5個月中的4個月監測到到短缺;有3個月短缺的藥品數量304個,還有近1200個藥品又1-2個月監測到短缺。
那么,如何才能更為有效地解決短缺藥問題呢?業內人士建議,需要多措并舉,多方聯動。一方面,加強部門協作,建立藥品供給監測預警機制;另一方面,強化短缺藥品供貨企業監管。
筆者了解到,從已經發布的1-5月份《短缺藥品監測結果快報及附件》整理資料來看,全國城市公立醫院短缺藥品監測崗哨涉及的短缺藥品近2000個,而去年同期涉及的短缺藥品數量僅為860個,可見各級機構對短缺藥品重視程度的提高,短缺藥品的監測力度大大提高。
另外,早在去年底今年初,國家發改委就已經發布過《短缺藥品和原料藥經營者價格行為指南》(以下簡稱“《指南》”),《指南》對短缺藥品以及上游原料藥進行壟斷價格的界定,并明確規定了8種“禁止”的價格壟斷行為。
再反觀國外,面對短缺藥的問題,其他國家又是如何應對的呢?美國對于藥品的價格管理是分層管理:對于國家基本藥物由聯邦政府支付,進行政府采購儲存及分發;對于罕見病及臨床常用的低價藥物,政府對生產企業實行直接的現金補償及免稅補貼,各大醫保公司也根據法令有支持政策。雖然整體效率不高,但確實落在實處。
英國的衛生服務體系是以政府調控為主的,國民醫療保健體系(NHS)基于國家財稅支持為全體英國國民提供醫療衛生服務。但作為醫藥產業,其依然是以市場為導向的。英國應對藥品短缺的方式,是NHS密切監測藥品短缺情況,然后通過和醫藥廠商的協商來解決問題。
在應對短缺藥問題上,各國都拿出了實際措施,并或多或少都取得了一些成效。而縱觀國內,盡管短缺藥問題并未完全解決或是得到有效地控制,但業內認為,隨著國家醫療改革的持續和解決藥品短缺問題的各項政策的逐步推進和落實,我國短缺藥品問題有望逐步解決。
(審核編輯: 林靜)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