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中國抗腫瘤藥市場規模不斷擴大,越來越多的企業加入抗腫瘤藥物等創新藥物的研發,尤其是對PD-1/PD-L1抗體的研發熱情高漲。有分析公司預測,未來5年,腫瘤治療藥物仍然是全球銷售中較好的領域。
另外,到2022年,抗腫瘤藥市場的規模預計將增長至1920億美元,復合年均增長率達12.7%。其中,靶向藥是未來抗腫瘤藥物行業的主要發展方向之一。
筆者了解到,目前全球有2000多個腫瘤治療藥品和疫苗正處于不同研發階段,其中,超過90%的藥物為靶向藥物。而在中國抗腫瘤藥物的市場中,靶向治療還處于萌芽狀態。不過,有專家認為,隨著專利藥物到期以及更多國產靶向藥的上市,未來,靶向治療成長空間將更為廣闊。
據悉,國內已有很多企業布局抗腫瘤藥物市場,比如恒瑞醫藥、復星醫藥、貝達藥業、麗珠集團、科倫藥業等。這些企業正結合自身的經驗以及國內抗腫瘤藥市場的實際情況,加大研發力度,并取得了不錯的成績。
比如恒瑞醫藥,恒瑞醫藥在國內抗腫瘤藥物市場中的地位不容小覷。自1999年第一款藥物來曲唑上市以來,恒瑞在近20年時間里共有29款藥物獲批生產,其中有10款藥物在腫瘤治療領域。
雖然這29款藥物中大部分是仿制藥,但恒瑞醫藥考慮到市場競爭的重要性,逐漸開始轉變新思路,想開發毛利較高的創新藥物轉變。
再比如復星醫藥,復星醫藥與海外科學家團隊合資成立子公司復宏漢霖,產品覆蓋腫瘤、自身免疫性疾病等領域。此外,在仿制藥和生物類似藥方面,抗腫瘤藥物銷售冠軍利妥昔單抗的生物類似要已經向CDE申請生產,并納入優先審批名單,有望在年內上市。
抗腫瘤藥市場的巨大需求吸引了眾多藥企參與競爭,而國家也在通過政策,積極縮短新藥、進口藥審批時間,并對包括抗癌藥在內的28種藥品實施零關稅、推動抗腫瘤藥物納入醫保目錄等。
雖然國內抗腫瘤藥市場機遇多多,但從藥品類別分布來看,我國市場與全球市場還是有較大的區別。筆者了解到,我國總體還是以中藥、抗代謝藥、植物生物堿和其他天然藥為主,靶向藥的份額較小。
具體來看,在國內,盡管靶向藥已逐漸成為我國重點城市醫院抗腫瘤用藥的“主力軍”,但全球性的跨國藥企在中國抗腫瘤藥大多有所布局,比如羅氏、賽諾菲、諾華、輝瑞、禮來等。這些藥企擁有較好療效的單抗及小分子靶向藥,尤其是腫瘤靶向藥,在中國市場逐漸形成壟斷。
整體來看,在國家各項醫藥政策和患者需求的帶動下,抗腫瘤靶向藥物市場在未來將有良好的發展前景。不過,國內藥企要想在這塊市場中擁有更多的份額,僅憑政策利好還是遠遠不夠的,需要盡可能地用研發新藥,尤其是靶向藥,來開辟更廣闊的市場。
(審核編輯: 林靜)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