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規矩不成方圓,同樣中藥材的生產也離不開標準。有業內人士表示,堅持標準化生產藥材,這是醫藥產業創新的體現。近年來,很多中藥企業都開始注重標準化生產。加強中醫藥標準化的工作也在各地開始落實。
如近日,江西省質監局、發改委、衛生計生委等7個部門聯合印發《關于加強中醫藥標準化工作的實施意見》明確,到2020年,全省中醫藥標準體系基本建立。
標準是質量的保障,沒有高標準就沒有高質量。筆者還獲悉,近日“中藥流程智能制造國家高新技術產業標準化試點”項目啟動儀式在江蘇泰州揚子江藥業集團舉行。
相關負責人表示,實施“中藥流程智能制造國家高新技術產業標準化試點”項目,是揚子江藥業集團開展質量提升行動,推進標準化變革的新起點。通過應用信息物理系統智能裝備、制造質控系統融合等關鍵技術,建立中藥流程智能制造系列標準,進一步完善集團的標準體系,推動由傳統標準向模塊化、流程化、系統化標準轉變,引領中藥行業由傳統制造向智能制造轉變,逐步實現“科研標準產業同步化、自主創新技術標準化、標準化工作主動化”的總體目標。
中藥產業是我國重要的物質財富,提高中藥質量迫在眉睫,而實現標準化生產則是中藥材產業質量提高的有力保障。業內表示,除了保證中藥生產標準化外,標準化種植,標準化產銷等也是重要方面。
據悉,磐安縣在完善種植標準體系,把好“品種”關方面,制定無公害中藥材標準12個,按標準建立鐵皮石斛、浙貝母、元胡、白術等中藥材標準基地9個,推廣種植3萬畝,通過建成中藥材種質資源保護基地2200多畝,提供統一良種、生產資料。
如今中醫藥正在不斷發展,且隨著“一帶一路”的推進,中醫藥更廣泛的走向國際市場前沿,這也倒逼中醫藥加快解決自身更深層次的問題。有行業人士建議,中藥國際化需要打通國內外在理念、語言、規范、技術上的差異,達成一致性的理解,實現產品的轉移轉讓、交流交換和共同應用,標準化是唯一途徑。在他看來,通過標準化,建立一套國際通行語言,建立企業與行業、企業與企業之間相互交流的工具和共同遵守的準則。
如今中藥行業正在處于蓬勃發展的上升時期。數據顯示,2018年,中藥行業整體延續了2017年的發展趨勢,2018年第一季度中藥行業整體收入和扣非凈利潤增速分別為22.49%和22.14%,增速高于上年同期水平。然而標準的缺失,這嚴重影響到中藥產業的發展。
業內表示,要較好地解決我國中藥行業標準化缺失、藥品品質和療效參差不齊等問題,提高我國中藥產品的國際競爭力,不僅需要相關部門出臺更完善的行業標準和質量管理規范,還需要我國的中藥企業(特別是大型中藥企業)從中草藥種植、中藥材加工、中藥飲片生產、中成藥生產工藝等方面迅速建立起科學的標準化的生產技術和工藝流程,從而大幅提升我國中藥產品的質量及藥品品質的一致性。
(審核編輯: 林靜)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