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6日,由搜狐汽車主辦,中國國際貿易促進委員會汽車行業分會、中國市場學會(汽車)營銷專家委員會特別支持的“第二屆中國汽車先鋒派創新力論壇暨汽車營造社沙龍”在上海召開。借浦東車展開幕之際,論壇匯聚車企代表、新興勢力、行業咨詢公司,以“穿透用戶需求的黑暗森林”為主題,一同探討未來出行產業鏈究竟如何構建。以下是互動研討的文字實錄。
主持人:您覺得怎么界定智能汽車領域,或者您心里什么是真正的智能汽車?對于企業而言,像斑馬網絡這樣的企業,會更有前景還是自己做自己的生態鏈更適合未來的發展?
孟春曉(車點滴創始人):智能汽車對我們從媒體角度來說,可能比普通的新能源車或者傳統燃油車更加智能化。我們所期待的場景,就是智能汽車在我們未來出行中,幫我們做一個出行規劃,對我們出行半徑、出行頻率以及路線規劃做整體解決方案,這是我們所期待的場景。
主持人:斑馬和阿里,哪種路徑會更合適一些?在車聯網系統上自己掌控還是借助于第三方?
孟春曉(車點滴創始人):我個人認為雙管齊下。一個是借助互聯網的力量強強聯合。自主研發的好處你辨識度更高,讓大家對你的印象更深刻,如果要是強強聯合,也是借助外力,包括整合資源的能力,包括創意,可能會更加的完善,更加豐富,各有所長。
主持人:很多傳統車企、新創車企還有互聯網企業,都紛紛加入新的賽道當中,成為了有光環的,或者說聲量很大的明星企業。那除了本身在賽道上的車企之外,主導未來出行的會是豐田大眾這樣的傳統車企還是像特斯拉,包括谷歌這樣新創的車企,大家比較看好哪些企業發展前景?或者具有哪些特質的企業能夠在未來出行當中有一席之地?
孟春曉(車點滴創始人):我之前看到過一個調研報告,對中國50多個城市進行調研,主題是對新能源汽車的消費者需求調研。 調研有數據是52%的人說是買谷歌、特斯拉的新能源汽車、智能汽車,有48%的人會買新勢力的車企造出來的新能源汽車,所以他們的機會是勢均力敵,各有所好。
在我們采訪過程中,有些人對新勢力是有偏見的,覺得他們沒有傳統車企的專業度強,或者有一些代工的狀態存在,但其實我們發現他們有很多自己企業的基因存在,而且這個基因是有一些傳統,比如他們對先進的技術、電池包的管理、電池技術等等,他們有自己特殊的屬性和競爭力。
所以我覺得從這個角度來說,大家的機會是共存的,雖然競爭比較激烈。
現在有一個時尚消費新定義的趨勢,公布了八大時尚行為的調研,其中所以一個就是可穿戴式設備是時尚的行為,開一輛比較炫酷或者說可以刷街的電動車是時尚的行為。所以從用戶角度看,從這個角度而言,新勢力造車企業具有一定優勢,比如蔚來等明星車企,他們也有獨特的光環存在。其實他們的競爭力蠻強的,從外觀設計、黑科技,他們也是跟傳統車企不分伯仲的,所以我認為機會是均等的。
主持人:您認為未來五到十年,出行產業究竟會具體發生哪些變化?您認為能滿足您未來出行產品是什么樣的?
吳瓊(穹眼財經創始人):關于未來汽車出行的需求,其實我這段時間一直在想這個問題,未來汽車會變成什么樣子,最終我得出一個想法,真的未來五到十年的需求,不是我現在的需求。
我跟阿里和上汽接觸比較多一些,他們看到的需求就是智能駕駛和無人駕駛,我去大眾、寶馬、博世看智能駕駛、無人駕駛,這些技術都是有的,但是一直糾結的技術設施無法普及。
比如上汽的高配有一個可選配的智能充電的自動泊車,其實這相當于把最后一公里做了一個延伸,現在汽車有自帶的最后一公里,滿足你的需求。
另外我自己一直是在大城市里面待著,我不知道三四線城市是怎樣的,新的需求市場是增長最快的。一二線城市有限量限牌,汽車增長是有限的。三四線城市可能會變另外一種,汽車的增量和需求結合的,把互聯網的生態需求和我們自然的生態結合起來,可能需求空間更大一些。
我的感觸是未來出行會進入新的階段。我們是現在的A點到B點汽車出行的解決方案,可能是1.0時代。隨著技術的落地,結合我們出行變成2.0時代,同樣是A點到B點,車給你的感覺,你這個旅程里面,是一個移動的家,是你另外一個空間。除了這樣以外,出行過程中你可能用來分享什么東西,獲得什么?因為別人分享了東西給你,給你減少了成本,所以這個出行應該是多維的因素。
(審核編輯: phoebe)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