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品安全是重大的民生問題,關系人民群眾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關系社會和諧穩定。“質量安全是藥品的生命線。藥品生產經營企業要真正地把藥品質量安全工作擺在首位,切實負起企業主體責任,強化管理,切實打消在藥品質量安全方面的僥幸心理,堅決遏制住犧牲藥品質量安全牟取不當利益的沖動,實現企業協調健康發展。”有業內人士表示。
為確保藥品生產安全,近年來,我國也付諸了很多行動,如我國早已出臺藥品生產質量管理規范(GMP),并且在2010年發布了新版本,基本與歐盟標準對接,要求企業的原料、人員、設施設備、生產過程、包裝運輸、質量控制等方面必須達到國家相關法規。并且法規還要求生產過程中的數據必須完整、真實且具有可追溯性。
除此之外,藥監局隨時都會對企業進行飛行檢查,也進一步加強了對醫藥行業的監督。從政策層面來說,我國已經形成了一套可操作的作業規范幫助企業規范生產工藝流程,能夠及時發現生產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并加以改善。
以臺州為例,2016年以來,臺州共開展藥品生產企業日常監督檢查、GMP認證檢查、飛行檢查等各類現場檢查等443家次,特殊藥品批發企業檢查105家次,藥品經營企業檢查7737家次,藥品使用單位檢查9155家次,年度檢查覆蓋率均達到100%。
近年來,醫藥安全備受國家關注,但是醫藥安全問題還是時有發生,比如近期的疫苗事件等。那么如何更好的避免醫藥安全事件的發生?有業內指出,依托現代科技手段,實施“智慧監管”項目建設意義重大。
據悉,有地方開發風險監測防控系統和數據分析預警系統,推進建設“陽光藥房”“陽光藥廠”和“黑匣子”的“白+黑”工程,對藥品市場進行多渠道、無間隙、全方位的實時監控,更好的確保了醫藥生產安全。
另外,有業內指出,MES系統將會讓醫藥生產更智慧。據悉,MES可以對生產過程進行追蹤、監督、控制和管理,通過連接現場層,使得經營者可以實時掌握現場生產狀況。又有業內指出,確保藥品安全需要同時使用技術手段、制度手段、道德手段。但徹底解決問題還是依靠技術手段,其中智能制造是重要方面。
據了解,某企業生產的智能化工廠的將全程實現數據的自動記錄、上傳和排異,所有數據在“黑匣子”內保存,從根本上排除人工因素的干擾,很好的避免了類似于疫苗記錄造假的可能。
質量安全是藥品的生命線,更關乎人們的身體健康,確保醫藥生產安全至關重要。但是醫藥生產不僅僅需要更加完善的制度監管,還需要更多的智能自動化企業,助力藥企實現生產制造過程的透明化、可控化和智能化。在這個新醫藥生產時代,只有恪守道德底線,借助更加自動化、智能化和信息化的技術手段,才能從根本上解決醫藥安全問題。
我國應切實增強藥品質量主體責任意識,督促生產經營企業全面履行藥品生產經營主體責任,監管上加快形成維護藥品質量安全的強大合力,全力以赴消除風險,保障全市藥品質量安全,推進醫藥產業健康發展,維護人民群眾身體健康。
(審核編輯: 林靜)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