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以來,中國制造以其低廉價格、高性價比對抗其他國家高新技術的沖擊。我國通過這些微薄利潤逐漸發展壯大,然而這種低成本的優勢已經不足以適應新時代的發展需要,進一步強大我國產業,推動經濟轉型需要創新力量。
縱觀世界上知名的食品機械設備企業,無不投入精力、資金用于研發。像德國以貼標機起家的克朗斯,如今已成為“系統技術”供應商,擁有1300多項技術專利;像知名包裝企業利樂在美國、瑞典、新加坡、丹麥、中國、荷蘭等地均設有產品研發中心,作為是新產品、新品類的重要源泉。其中荷蘭的研究中心專注于飲品的蒸發與干燥研究。
據17年的統計數據顯示,全球每5天就會誕生一個研發中心。研發中心通過對人才、資金、設備的匯集,是誕生設備新創意、改進設備生產缺陷的絕佳地區,我國有越來越多的食品機械設備企業開始重視研發創新力量。
上月底,農業農村部對《國家農產品加工技術研發專業中心2018年擬新增公示名單》進行了公示。其中農產品加工裝備領域,共有七個單位欲新建五家農產品加工裝備研發中心,分別為國家面制品包裝裝備研發專業中心、國家茶葉加工裝備研發專業中心、國家果蔬加工裝備研發專業中心、國家農產品冷鏈物流裝備研發專業中心、國家農產品初加工裝備研發專業中心。
作為食品工業的一份子,食品機械設備的改進創新應與食品生產加工緊密相連。在此次公示中,僅茶葉加工技術的研發中心就計劃增加六家,針對不同的茶品種如普洱、抹茶,以及不同地區茶葉的加工進行探究。而茶葉加工裝備研發專業中心面對不同品類、地區對茶加工的不同需求,還需在明了的基礎上,對設備進行進一步改進,推動茶葉加工的進一步發展。
除此之外,我國一些中小企業也在不斷嘗試創新研發,像山東青州就有一家豆制品生產企業,為適應市場多樣化的需求,專門設立了新品研發中心,通過匯集機械設計專業以及自動化控制專業的具有5年以上實際開發經驗的本科生,推動企業研發力量的增強。
除了在國內聚積人才對食品機械設備進行創新研發外,利用國外平臺、人才力量也是一個不錯的方式。據筆者了解,在荷蘭的瓦赫寧根,因為扎根于此的大學在水處理、育種、植物基因研究等實驗室研究方面具有較高地位,使得大量跨國食品公司、研究所聚集于此,共有萬余名食品科研工作者在這里工作,被稱作“食品硅谷”。我國農產品加工設備生產企業如果能對這些人才、平臺加以利用,將會對設備的改良、創新大有裨益。
我國政策也對利用國外力量進行研發有所傾斜。像今年,財稅部門發布的《關于企業委托境外研究開發費用稅前加計扣除有關政策問題的通知》就正式實施,文件中表明企業委托境外進行研發活動所發生的費用,按照費用實際發生額的80%計入委托方的委托境外研發費用。委托境外研發費用不超過境內符合條件的研發費用三分之二的部分,可以按規定在企業所得稅前加計扣除。減輕相關企業委托境外研發的相關費用。
我國屬于多種農產品的生產大國,但加工產業鏈較短,農產品利用價值不高一直是短板。當前,我國農產品加工設備生產企業加快布局研發實驗室,對標出現的新技術、新生產方式,對設備加以改進,趕上時代潮流,相關產業的崛起指日可待。
(審核編輯: 林靜)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