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公司有小伙伴請假回家幫忙摘核桃,筆者才恍然又是一年秋收時節到?;叵胪?,父母中秋節前后回家往往也不是單純去賞月喝茶,那一畝三分地里的水稻需要全家老小一塊忙碌上不少時候,路上零星會有幾個挑著水稻的人走過。
隨著國家農機購置補貼政策的實施,如今這種現象越來越少見,收割機、烘干機等農機設備輪番上陣助推秋收。那么農機設備的普及會經歷哪些階段呢?筆者嘗試以地方農機實踐為例進行總結。
第一階段:大力鼓勵購置農機設備
在江蘇南京的浦口區,這里正大力鼓勵農戶進行農機購置。不單是秋收時候需要用到的收割機、糧食烘干機、秸稈粉碎還田機等設備,還包括前期種植時候需要的插秧機、植保機等。
據悉,經過發放補貼、大力宣傳等手段,該地在兩年間新增糧食生產相關機具300余臺套,耕整地、植保、收獲、烘干四個環節實現全機械化,秸稈處理環節九成使用秸稈粉碎還田機等設備進行處理,稍微薄弱的種植環節也實現了86%的機械化。從一個需要農戶辛苦耕作的地方轉變成為省級糧食生產機械化示范區。
在這一階段,無論農戶個人還是合作社都對各類農機設備有極高需求。相關農機生產單位需要精準抓牢農戶訴求點,對設備進行研發改造推動設備銷售。
第二階段:解決農機設備使用問題
拿個人購置農機來說,雖然這在數據上顯現出農機購置數量的上升,但實際發展并不一定均衡。我們知道,個人的資金經歷有限,不少農戶無法將生產過程中的農機局配置齊全,導致部分農戶機械閑置,機械折舊成本高;而部分農戶則依然只能采用人工勞作方式進行作業。
湖南寧遠為解決這一現象,組織成立協會。在協會中有聯合收割機農機、高速插秧機、旋耕機、手扶式起壟機、無人機等950多臺設備,種類齊全。一旦有需要,協會將會負責設備的就近調度及使用。另外針對缺曬場和曬糧難的問題,該協會還牽頭新建烘干車間、烘干場所3處,集中烘干設備加大烘干力度。這種烘干方式相較于送去企業幫忙烘干便宜兩成,進一步壓低設備成本。
購入農機后,不少地方就陷入第二階段。在這一階段,設備因前期瘋狂購置出現設備閑置、利用率不高等問題,通常需要組建合作社等單位對各類農機進行合理調度分配。農機生產單位也要關注這些現象,為農戶傳授使用保養方式,延長設備使用壽命。
第三階段:推動實現農機智能化
安徽合肥在自身計劃投入各類拖拉機及配套農機具、聯合收割機等20萬臺的基礎上,于去年出臺了《合肥市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印發合肥市推進農機農藝農信融合發展的實施意見的通知》。
《通知》制定了互聯網+機插秧作業、互聯網+土地深翻作業獎補政策,鼓勵農機合作社引進智能化設施。在這一政策的推動下,該市上月統計顯示目前共有560臺智能化終端,完成互聯網+農機作業52.82萬畝。這種農機搭載智能化互聯網的方式推動這農機設備的轉型升級,為進一步提質增效增強可能性。
可以看到進入第三階段需要開始考慮農機設備的智能化。智能化后的農機設備能夠將土地數據進行上傳共享,使得后期設備使用更有針對性。這要求我國農機設備生產企業加快農機設備的智能化進程。
近年來,我國加大力度推動農機設備幫助農戶進行種植生產。農機設備生產企業還需抓緊這一生產機遇,洞悉農戶生產需求,推動設備加快發展。
(審核編輯: 林靜)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