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IMS數據顯示,全球抗腫瘤藥物市場從2012年910億美元增至2016年1130億美元;中國抗腫瘤市場由2012年的604億元增長至2017年的1268億元,預計2018年市場規模可達1447億元。據了解,近年來,中國抗腫瘤藥市場規模不斷擴大,越來越多的企業加入抗腫瘤藥物等創新藥物的研發,尤其是對PD-1/PD-L1抗體的研發熱情高漲。
近年來,我國在政策上不斷鼓勵抗癌藥的發展,如對包括抗癌藥在內的28種藥品實施零關稅、推動抗腫瘤藥物納入醫保目錄等。龐大的市場需求加上政策利好,各大企業開始積極布局自己的腫瘤藥管線。
根據相關數據統計,目前抗癌概念股共有88支,包括恒瑞醫藥、復星醫藥、貝達藥業、科倫藥業、石藥集團、上海醫藥等。據悉,進入9月份以來,我國一些藥企在抗癌藥方面也取得了一些突破。
恒瑞醫藥抗腫瘤創新藥艾瑞妮獲批上市。9月12日,由恒瑞醫藥研發的新一代治療HER2陽性晚期乳腺癌的靶向藥物—艾瑞妮(吡咯替尼)因具有明顯臨床價值,被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納入優先審評品種名單,并且獲得有條件批準上市資格。據悉,這是中國實體腫瘤中第一個基于II期的臨床研究的結果批準上市的抗腫瘤藥物。
艾瑞妮的成功上市,說明以恒瑞醫藥為代表的民族醫藥企業正逐漸完成從仿制向創新的轉型。據了解,恒瑞醫藥始終致力于創新研發,每年研發投入占營業收入的10%以上,10年來,恒瑞醫藥共承擔了重大專項課題30項,獲得6個新藥證書和生成批件,還有2個1類新藥已申報生產。
上海醫藥牽手羅斯品牌藥企本土化產銷抗腫瘤藥物。上海醫藥董事長周軍與俄羅斯BIOCAD生物制藥公司創始人暨CEO莫洛佐夫,于9月12日借第4屆遠東經濟論壇在俄羅斯海參崴舉辦之際,正式簽署了合作意向備忘錄。雙方約定將共同出資在中國境內設立兩家合資企業,分別開展大分子抗腫瘤藥物的屬地化生產,以及進口注冊與銷售。
據悉,雙方首期合作產品將包括BIOCAD擁有的4個重磅生物類似藥和2個生物創新藥,主要用于治療乳腺癌、胃癌、非霍奇金淋巴瘤、慢性淋巴白血病、非小細胞肺癌、宮頸癌和類風濕關節炎等疾病。
和黃醫藥研發的大腸癌治療藥物呋喹替尼獲批上市。9月5日,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發布公告稱,批準轉移性結直腸癌治療藥物呋喹替尼膠囊(愛優特)上市,用于既往接受過氟尿嘧啶類、奧沙利鉑和伊立替康為基礎的化療,以及既往接受過或不適合接受抗血管內皮生長因子(VEGF)治療、抗表皮生長因子受體(EGFR)治療(RAS野生型)的轉移性結直腸癌患者。值得一提的是,呋喹替尼膠囊為境內外均未上市的創新藥,是由中國本土企業自主研制的、具有完全知識產權的新型靶向抗腫瘤藥物。
呋喹替尼(Fruquintinib, HMPL-013)是由黃醫藥自主研發的靶向治療癌癥藥物,是一個喹唑啉類小分子血管生成抑制劑,主要作用靶點是VEGFR激酶家族(VEGFR1、2和3)。
隨著新藥上市審批提速、進口藥品審批提速等政策支持,2018年以來,我國已有8款抗癌新藥/進口藥獲批上市。抗癌市場前景廣闊,抗癌藥市場規模也正在不斷擴大,越來越多的藥企開始進入這一市場。但是也有業內專家提醒,抗腫瘤藥雖是近年來的熱點,但研發周期長、失敗率高,投資大,企業入場一定要慎重,切勿盲目跟“熱點”,應評估企業自身實力后再做投入。而對于未上市的創新藥企業而言,要解決抗腫瘤藥物研發期高投入的可持續問題,更需資本的介入。
(審核編輯: 林靜)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