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15年1月底舉行的2014年全國工業通信業發展情況通報會上,工業和信息化部副部長毛偉明表示,信息化和工業化融合是面對當前經濟下行壓力,突破發展瓶頸,提升國際競爭力、產業競爭力、產品競爭力的關鍵。2015年,工信部將采取措施進一步加快兩化深度融合,其中包括實施智能制造試點示范專項行動以及深化工業和互聯網融合即工業互聯網。
北京“云鏈”工業SaaS云平臺在北京“祥云工程”的指導下建設,于2014年底上線,據了解在國內尚屬首個工業SaaS云(軟件即服務)。在2015年1月的“云動力 無止境”軟通動力創新技術論壇上,北京工業技術研究院技術創新服務中心主任李哲介紹了“云鏈平臺”。“云鏈平臺”集成了多款國內外主流工業設計、仿真軟件,融入多個行業先進知識和項目經驗,是為廣大的產品研發設計師和仿真工程師提供在線工具應用的專業SaaS云平臺。通過與北京工業技術研究院合作,軟通動力、IBM、CAXA等合作伙伴參與了國內首個工業云北京工業云的建設,隨后又相繼參與了河南工業云和甘肅工業云等項目。
工業4.0及我國面臨的挑戰
工業4.0是2013年4月份德國政府在工業展覽正式提出的戰略。工業4.0由德國聯邦教研部與聯邦經濟技術部聯手資助,在德國工程院、弗勞恩霍夫協會、西門子公司等德國學術界和產業界的建議和推動下形成的,并已經上升為國家級戰略。
工業4.0其實是以智能制造為主導的第四次工業革命。李哲認為,工業4.0主要包括三個方面的內容:第一是智能工廠,研究智能生產系統及過程以及網絡化分布式生產設施的實現;第二是智能生產,涉及整個企業的生產物流管理、人機互動以及3D技術在工業生產過程中的應用等;第三是智能物流,通過互聯網、物聯網等整合物流資源。
在智能制造方面,我國目前取得了一批基礎研究成果和智能制造技術,智能制造裝備產業體系初步形成,國家對智能制造的扶持力度不斷加大。但企業的理論和技術的建設相對落后,智能制造中長期發展戰略缺失,高端技術、高端設備、核心部件依靠進口,重硬件輕軟件的現象突出。目前基本上關鍵的智能設備、裝備、工業軟件都依靠進口,尤其是90%左右的工業軟件和90%的工業機器人,都需要依靠進口,而且費用昂貴。此外,80%左右的集成電路芯片70%左右的汽車制造關鍵設備、40%左右的大型石化裝備等也需要依靠進口。
(審核編輯: 智匯工業)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