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料藥漲價的問題被多家媒體集中報道,有媒體在近期指出,作為藥品供應鏈中的重要一環,用于生產各類制劑的原料藥物的價格波動,會直接影響到終端藥品的生產和供應。今年以來,原料藥價格頻頻上漲,漲幅普遍達到兩三倍。有些原料甚至在短短的一個月內,就從原本的幾百元漲到了數萬元,漲幅達到數十倍。
對于原料藥漲價的問題,一些企業和業內人士進行了相關分析。四川某企業負責人表示,他們企業有12種原料價格上調,其中漲價幅度較大的是治療感冒的原料藥撲兒敏。一個月前每公斤400元左右,漲到如今的每公斤23000元,幅度達到58倍。
另外,有七種原料供應商停止供貨,干脆不報價格,這也是伴隨這波漲價潮同時出現的現象。上游原料藥無法供應,廠家無法生產,企業的生產設備也就停止了運行。
對于一些控制原料,拒絕給下游生產商提供貨源的企業,在相關記者調查的十幾家制藥企業中,多數負責人表示,其背后目的是為了控制最終成品藥的價格。這些企業是想通過控制原料來控制最終原料藥生產制劑的銷售,抬高自己的銷售價格來獲得高額利潤。
“原料藥批文難拿導致很多品種的上游生產企業往往只有幾家,有的還可能因為過不了環保關或是盈利少而中途停產,最后留在市場上的就那么三兩家。供不應求情況下,如果中間經銷商再包銷原料藥然后高價倒手,下游藥企就會叫苦不迭只有被動接受的份。”有業內人士表示。
根據有關專家的分析,受原料藥影響較大的企業主要還是中小型制藥企業。我國采取原料藥生產審批的制度,一般需要2至3年的審批時間,按照相關標準規范,很多中小型制藥企業其實并不具備實力自主生產原料藥。此外,由于中小型企業用到的原料藥較少,且品種較為大眾化,因此,主要依賴外購的方式。
對于原料藥價格今年以來大漲的現象,筆者了解到,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已經出手整治。根據中國化學制藥工業協會發布消息稱,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價格監督管理局委托該協會組織相關企業參加了原料藥供應情況座談會,監管部門將開展對原料藥斷供和暴漲情況的調查。
上述會議的召開,在業界看來意味著今年以來持續不斷的原料藥價格猛漲行情已經引起了監管部門的重視,未來針對原料藥涉嫌壟斷、“吊高來賣”的整治將很快到來。
與此同時,業內人士也提出了相關建議,進一步規范原料藥行業的發展。有專家就表示,需要反壟斷部門聯動。至于為什么要多部門聯動,該專家表示,有一個傳統手段,就是分散貨源、分散注冊,有很多代理商可能是被機體操縱的,這種壟斷其實很難查實。因此,就需要反壟斷部門的聯合行動。
也有專家建議,要理順流通環節的機制。因為沒有傳導到最后成品藥價的終端,可能普通消費者感受不明顯,但如果不進行很好的機制疏通,這種價格扭曲會出現問題,只是爆發或大或小,或早或晚的問題。
(審核編輯: 林靜)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