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人駕駛是汽車的未來,但要實現真正的無人駕駛,激光雷達將是不可或缺的一個傳感器。
很多人認為,未來自動駕駛汽車在障礙探測和SLAM(實時定位和地圖構建)上,必須依靠激光雷達,ABI Research更是提出,到2027年激光雷達市場規模會增加到130億美元,激光雷達也受到了創業者和資本市場的熱烈追捧。
8月20日,在第五屆浙江省“火炬杯”創新創業大賽電子信息行業總決賽中獲得初創組冠軍的杭州愛萊達科技便是國內唯一將FMCW(調頻連續波)激光雷達產品化的公司,也是國際上少數生產FMCW車載激光雷達的公司之一,目前已獲百度風投和華東的聯合投資。
杭州愛萊達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潘衛清介紹說,目前主流的激光雷達方案都基于TOF技術,軍事上和無人駕駛汽車上用的工業級激光雷達也基本上是采用ToF技術,利用激光束來探測目標的位置、速度等特征量,結合了激光、全球定位系統GPS和慣性測量裝置三者的作用,進行逐點掃描來獲取整個探測物體的深度信息。
據了解,ToF是Time ofFlight的縮寫,直譯為飛行時間,通過給目標連續發送光脈沖,然后用傳感器接收從物體返回的光,通過探測這些發射和接收光脈沖的飛行(往返)時間來得到目標物距離。
但是這個技術有很多缺點,一個是抗干擾差,它采用的是強度直接探測,會對所有進入的光都探測,比如向著陽光就看不到目標了,另外現在都是少數車在采用這個技術 ,如果在路上的所有車都采用這個技術,就沒法識別是其他車打來的激光還是自己的打出去的,另外如果有人用強光干擾就會誤差很大,另外這個雷達距離也有限,而且速度也受限,另外還有掃描問題,如果做成固態雷達的,例如大家期待的相控陣方案,它會有很強的旁瓣衍射,會帶來鏈路損耗。此外,目前激光雷達成本很高,如果大規模普及可以降低成本但是集成度還是個問題。
針對以上行業痛點,新創公司愛萊達科技研發出一種新相干激光雷達,它可以完美解決TOF雷達的問題,比如可以向著太陽進行測試,距離更長,集成度更好等等。
潘衛清介紹,FMCW車載激光雷達探測距離可以到3公里,還可以直對陽光測試,最遠到1000米!
(審核編輯: 智匯胡妮)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