適值“中國制造2025”推出一周年的日子,在過去的一年,互聯網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對傳統制造業進行改造,無論是企業生產模式、銷售方式抑或盈利模式都在發生變化,并重新定義著企業與消費者的關系。
當制造業遇到“工業4.0”和“中國制造2025”,會有什么新機會與新挑戰?推動制造業發展的主要推動力是哪些?中國制造將如何向“中國智造”轉變物聯網+將創造哪些實際價值?在中歐眾創大師課堂上ABB中國區總裁顧純元發表了自己的看法。
三大推動力
(圖為ABB中國區總裁顧純元)
在顧純元看來加速制造業發展的主要推動力源(600405)自三方面,首先是商務市場和政策推動力,制造業為客戶提供產品服務,客戶需求推動生產模式的創新。其次,制造業價值鏈條由多個環環相扣的子系統構成,子系統的發展也會帶動整個制造業的發展,當然不同時期,子系統也不盡相同,當前是物聯網+,涉及物、服務、人。而除了自動化和數字化之外,前沿科學的基礎研究,例如材料科學、測量系統等也會對制造業產生顛覆性的變化。
“面對勞動力、土地和能源短缺以及環境問題日益嚴峻等挑戰,制造業亟需降低成本、提升質量和生產效率,在高度網絡化、協作化的生態系統中實現可持續發展。在這一過程中,技術和創新將發揮關鍵作用。”顧純元表示。
工業4.0工廠
從制造業本身而言,顧純元認為符合工業4.0的工廠,應當把訂單的管理、采購、生產,包括監控、質量控制和物流有機聯合起來,最大程度提高生產效率,除此之外,還要考慮到為終端客戶、消費者提供參與產品設計、生產的機會。
在汽車行業定制化并不陌生,如何讓定制化汽車不再是少數人的專利,車企大規模生產專為普通消費者定制的汽車,以機器人為主的自動化的柔性制造就是必需的手段。例如中國重慶長安福特工廠目前正在最新的汽車生產線上采用具超高柔性的ABB機器人進行生產作業。同樣的一條生產線可以生產六種車型。作為客戶,如果你訂了某一個型號,可以在18秒中切換,按照你的需求生產你要的車型。
“這是一個全自動的系統,生產線的投資比一些簡單生產線要高,但由于可以生產六個車型,對客戶的價值是非常可觀的,以往汽車廠發布幾款新車,并不知道哪一款賣得好。傳統的方法是建兩條線,投資很大,現在這個問題迎刃而解。”顧純元舉例說道。
在數字化、互聯網的基礎上,可以通過很多自動化的手段提高生產效率,讓客戶參與生產過程當中,以往是用人或者機器,但顧純元認為在全自動無法全面實現的復雜工藝上,人機進行混合成為一種新的選擇。
例如智能手機制造過程復雜,涉及焊接、裝配、打磨、檢測等等,且產品的壽命越來越短,智能手機廠商在不斷更新換代,這對制造業產生了很大的挑戰。由于勞動力成本增加,企業需必須要提高自動化,解決方案就是把機器和人進行混合。
此前ABB推出了人機協作機器人YuMi,該機器人集成了最新的自動化技術,運動精度可以達到零點幾毫米,從機械手表的精密部件到手機、平板電腦以及臺式電腦零件的處理都可以應對。而軟性材料包裹以及力傳感技術的應用,讓人機無需隔離,可以在開放環境中工作。
創業商機
顧純元認為,制造業和物聯網+領域是一個巨大的生態系統,其中孕含無限的創業商機。未來的系統架構需要好的軟件,要考慮到系統的擴容性。在網絡業務、通訊方面要考慮到各種協議之間的兼容性。
智能制造極度依賴CPS、物聯網和大數據,當網絡流量用無線控制時,每一個產品、每一臺機器都可以產生數據,如何在隨時在線、隨時可定位的垂直網絡和平行網絡中,確保數據不被濫用是需要解決的技術難題。在顧純元看來,這些產品對于終端客戶而言,都是資源的管理和控制,隨著網絡化技術引進要考慮到安全問題。
“制造業改進并不完全局限于工業的自動化、機器人的自動化,而是整個價值鏈上各個子系統互聯互通以后,帶來的整個生態系統效率提升,在這個生態系統里面有很多新的需求,這些需求就是創業的商機。”顧純元表示。
(審核編輯: 智匯小蟹)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