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政策的大力推動,讓環境產業快速成為熱點產業被廣泛關注。資本開始聚集、企業大量涌入、市場發展突飛猛進。但近段時間,大力發展環境產業的熱情,像猛然間被潑了一盆冷水。多家上市環保公司陷入債務危機,行業收益嚴重下滑,多家企業現金流量凈額為負。很多環保企業反映資本市場遇冷,行業已經迎來了融資瓶頸期。
大熱之下,突如其來的危機,讓諸多對行業未來發展的擔憂之聲四起,也有人感嘆環保市場是“理想很豐滿,但現實很骨感”。
的確,嚴控金融風險,使財稅政策和金融政策持續收緊,PPP項目規范化調整等,讓企業面臨新的融資困境,一部分企業已經因此受到了嚴重打擊。
E20環境平臺首席合伙人、E20研究院院長傅濤認為,環境產業是為數不多的需求不斷釋放的好產業,也是供給與需求錯配嚴重、資本杠桿局部過大的危機中的產業。但是傅濤強調,一部分企業活的不好,一部分企業在不斷創新并且活的很好,這才是最好的行業發展狀態。相反所有企業都活的很好,就會不思進取,影響行業的發展。
“優勝劣汰才是良好的市場機制,目前遇到的困境,恰好預示著環境產業即將進入更好的時代。”
金融收緊,危機之中是轉機
十年之前,環境產業正處在粗放發展的時期,相對于房地產、鋼鐵等投資收益率高的行業,投資環保行業利潤率僅8%-10%甚至更低,資本還看不上環保行業。
但2008年世界金融危機之后,很多領域資本放大受到限制或者扭曲。這輪金融危機波及的范圍廣泛,威力巨大。為應對金融海嘯帶來的危機,2008年11月,國家推出了進一步擴大內需、促進經濟平穩較快增長的十項措施,力圖扭轉危局。
隨著“四萬億計劃”的實施,如鐵路投資成為主力項目,僅2009年一次性獲得1.5萬億的投資額度,當年度的投資就翻番至6000多億元。而這一時期,積攢了大量市場能量的環境領域也開始受到關注,尤其是環保基礎設施建設領域,成為少量能夠承受起重資產之重的行業之一。一批金融資本開始關注環保行業,環保行業一時間成為資本新貴,一大批環境企業也在這一時期受到資本的推動,成功上市。
傅濤指出,這一定程度上造就了當時的行業繁榮。近幾年PPP項目的火熱,更催化了這種繁榮。
吳曉波在《激蕩十年,水大魚大》中寫道,2008年啟動的“四萬億計劃” 在隨后的幾年里形成了炙熱的投資熱浪,但是因為內需消費,無論從品類還是商業模式創新上,始終沒有尋找到突破口。
所有的產業發展都要有循序漸進的過程,因為特殊時期帶來的推動力,也讓環保行業經歷了“揠苗助長”的過程。這種快速鑄就的繁榮,基礎并不牢固,也為環保行業埋下了隱患。
去年,習近平總書記將“防范化解重大風險”作為“三大攻堅戰”的首戰,而金融風險恰是當前最突出的重大風險之一。國家嚴控金融風險的大背景下,資本市場開始在環保行業趨冷,此前叫好不斷的PPP項目也被下了回歸本質的“緊箍咒”,一部分依靠PPP項目大刀闊斧展開市場布局的企業,因此危機重重。
一方面地方政府的環境支付意愿在強化,但支付能力卻在弱化;一方面一直忙著搶占市場的環境企業,尤其是民營企業,融資愈發困難,甚至資金鏈斷裂,可能會面臨退出的命運。“但不可否認,這也給資金寬裕的企業帶來了產業整合的機會。”
北控水務集團高級副總裁于立國在2018中國環境產業高峰論壇上曾表示,環保行業在發展中已出現一些不健康因素,別說“藍海變紅海”,甚至是有些“發紫”了。某種意義上說,這也是一次優勝劣汰、洗牌重組的過程。讓真正有實力的企業生存下來。
重新洗牌,就必然預示著“一部分是危機,一部分是轉機”。
面對近年來環境產業的熱潮,很多企業選擇了理性和謹慎,那么這個時期,恰好是這類企業的上升期。
桑德集團董事長文一波在接受中國水網采訪時曾表示,PPP問題挺多,風險還是比較大。大家一窩蜂上去,但實際上行業還沒有一個項目走到成功階段,很多問題還不清楚。好的水運營或水廠項目,其實比PPP項目更有價值。但桑德也并沒有在PPP市場中旁觀,而是根據自己的戰略和優勢參與并中標了一些項目,如桑德聯合體中標海口的兩個項目,以及通州潮白河PPP項目等。
博天環境董事長趙笠鈞也表示,企業投資還需冷靜,選擇真正適合自己的項目。機會來了,一定要先評估自身實力。過分冒進,機會實則成了陷阱。他坦言,博天去年才剛上市,如果早點,也難保證自己不會“瘋狂”。而今年年初成功上市的鵬鷂環保,由于準備上市,放緩了對大熱的PPP項目的投資。在金融收緊的大環境下,企業資金反而相對充足,市場布局潛力可期。
傅濤認為,接下來,不斷折翼的企業或許將通過出售資產和股權出讓等形式,繼續尋找出路,行業整合并購趨勢將會愈加明顯。
真需求釋放,市場依然在擴大
與危機相對,是環保市場真需求的釋放。據預測,未來幾年環境產業有萬億市場空間急需釋放。
環境產業在經歷了點狀服務的“1.0時代”、面向效果的“2.0時代”后,拉開了環境產業“3.0時代”的序幕,環境的真正需求開始釋放,環境產業不再是甲方的成本中心,而要為甲方創造價值。
傅濤認為,如今,環境產業已經不僅僅局限在“點”、“面”的治理,而是與社會、經濟、人民利益緊緊聯系在一起的整體化、系統化的服務,是以效果為導向的系統質量的提升。環保真需求正在最大化的釋放出來。
近年來,不僅環保督查不斷趨嚴,生態文明建設也已經成為五位一體的重要組成部分,各地方政府面臨保護生態環境的重任,環境產業伴隨著最廣大人們群眾需求的不斷提升而發展。如備受關注的霧霾防治、黑臭水體、農村環境治理、垃圾分類、廁所革命等問題,給環境產業帶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
(審核編輯: 智匯小新)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