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某藥企不合規的狂犬病疫苗事件已釀成公眾熱門的話題。據查明,該企業存在編造生產記錄和產品檢驗記錄的情況。且業內報道顯示,該企業的發酵罐由小變大,這屬于生產工藝的變更,必須要到國家藥監部門進行審批。
那么,制藥領域生產工藝發生變更,會導致哪些結果呢?筆者根據資料進行了簡要的整理,希望對業內有所參考。
狂犬病疫苗是人被動物咬傷后接種的狂犬疫苗和抗狂犬病血清,用以預防感染狂犬病。
從狂犬病疫苗的生產過程來看,需要經過細胞制備、病毒接種、病毒收獲、病毒滅活,合并、濃縮、純化,檢定、分裝以及凍干等環節。也就是將狂犬病病毒先導入細胞中,讓狂犬病病毒在細胞中增殖,同時培養這些細胞,讓細胞也大量增殖,然后收集病毒進行滅活,并添加各種佐劑后做成疫苗。
此次疫苗事件中,企業的發酵罐用了大號,而沒用小號。或許在業外人看來,不過是發酵罐體積變大了而已,就跟腌豇豆的罐子換大了一樣,怎么可能造成嚴重的影響呢?
業內專家指出,該企業如果按照GMP規定,需要用一定規格的發酵罐進行細胞發酵,但為了提高產量,違規使用了大規格的發酵罐進行。藥品是特殊商品,制藥的難度更高、要求更嚴,因此,一個工藝的不經意變更,就可能導致失之千里的結果。
例如,2017年底,疫苗公司巴斯德進口的五聯疫苗中有8批不合格未準上市,導致全國五聯疫苗斷供,家長和接種醫生都苦不堪言。巴斯德公司和此次疫苗事件犯的錯誤類似,更改了輔料的供應商而沒有報備,并實際導致了疫苗效價不合格而報廢。
據了解,當時巴斯德公司更換的供應商提供的是一種叫氫氧化鋁的佐劑,可以用來增強疫苗的效果。同樣是提供氫氧化鋁的供應商,新的產品卻無法像預期的那樣增效,從而導致五聯疫苗的滑鐵盧事件。
而此次疫苗事件中“小罐換大罐”該如何看呢?業內專家舉例了細菌類疫苗的生產過程:細菌代謝過程會產生很多物質,培養容器的體積變化可能會導致細菌的代謝改變,有可能產生新的物質,而這種新物質不在你原來工藝的剔除和檢測范圍內,這就可能造成重大影響。
針對此次狂苗造假的細胞培養小罐換大罐問題,到底會產生何種具體的效應,業內也無法估計。但業內反問:難道經過精煉的、檢測合格的地溝油就能吃了嗎?答案明顯是不可能的。
目前,長春長生已停止生產,召回了尚未使用的狂犬病疫苗,并公開承諾,已上市的狂苗不存在質量問題。業內認為,此次事件對公眾健康的實質性影響微乎其微,但全社會集體性恐慌還會持續一段時間。
事實上,國內疫苗生產商并沒有幾家,然而近10 余年來,“疫苗問題”一次又一次的引起社會不滿,嚴重影響到民眾對國產疫苗的信任。
根據歐美、日本以及印度等國家近年來的疫苗生產與監管情況來看,除了國家的嚴格立法、嚴格審核、嚴厲懲罰外,更多的也需要藥企自律自查,只有多管齊下,才能盡快打消民眾心中的“疫苗恐慌”。
目前,藥監局已部署全國疫苗生產企業進行自查,確保企業按批準的工藝組織生產,嚴格遵守GMP生產規范,所有生產檢驗過程數據要真實、完整、可靠,可以追溯。并且接下來,國家藥監局將組織對所有疫苗生產企業進行飛行檢查,對違反法律法規規定的行為要嚴肅查處。
此外,筆者認為,藥企在疫苗生產中,把關生產過程、生產工藝至關重要,只有按照標準行動、定期自查,才能確保產品的質量安全和預期效果,否則,光靠監管被動生產,必然還會發生更多疫苗案件。
(審核編輯: 林靜)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