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細胞”是指具有自我復制功能及多向分化潛能的細胞,在特定條件下能再生成人體的各種細胞、組織或器官,被醫學界稱為“萬能細胞”,在再生醫學、疾病模型、藥物篩選、精準醫學等領域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但是高技術壁壘使得我國干細胞發展較為緩慢。筆者獲悉,近年來隨著干細胞行業的政策、技術、需求、人才和資金等要素的支持,國內干細胞行業也迎來了新的技術突破和發展。
據了解,我國干細胞制備領域迎來重大突破。5月15日上午,由中國科學院廣州生物醫藥與健康研究院承擔的國家重大科研裝備研制項目“全自動干細胞誘導培養設備”,通過國家綜合驗收。這標志著自動化無人堅守、應用深度神經網絡的智能化干細胞誘導培養設備誕生。該設備的誕生將改善我國高端生命科學儀器裝備幾乎依靠歐美進口的局面,為降低細胞的生產成本、提高細胞制備質量,以及更廣泛地服務臨床,奠定了裝備基礎。
人工操作效率低、成本高、通量低、安全性差等問題進一步限制了干細胞在再生醫學研究領域中的普遍應用。全自動化的細胞制備是IPSC技術走向實際應用亟需突破的瓶頸。全自動干細胞誘導培養設備占地25平方米,由自動化培養箱系統、自動化液體處理系統、顯微在線觀測系統、高精度克隆挑取系統、培養皿傳送系統、設備控制系統六大模塊組成。 且針對干細胞與再生醫學發展技術需求及干細胞裝備研發現狀,廣州生物醫藥與健康研究院以原創新技術為核心,利用院內國際領先的IPSC技術、干細胞誘導分化技術等研究成果,結合自動化技術,研制出國際首臺干細胞自動化、智能化誘導培養設備。
干細胞的重編程是從一個個體化的矩陣培養箱開始,培養箱可并行培養24份個體化的誘導多能干細胞。然后,再由自動傳送臂在b級環境下將6孔細胞培養板從培養箱傳送至操作艙中。隨后,培養板就被置入成像區。接下來,擁有1.2微米分辨率的顯微成像系統就會對其成像,整個過程不超過10分鐘。
由于常規干細胞存在不足,科學家發展了誘導多能干細胞(iPSC)新技術,以解決干細胞的來源問題。干細胞在特定條件下能再生成人體的各種細胞、組織或器官,因而在再生醫學等領域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 廣州生物院研究員張驍表示,“該自動化智能技術可實現每月24人次為周期的GMP級別的細胞制備通量,為我國的生物先進制造提供了上游細胞來源的智能保障,有了這臺設備后,從事誘導多能干細胞的科研人員不再靠人工操作養細胞,甚至不具備養細胞技術的人只要靠這臺儀器就能獲得誘導多能干細胞。”
對于這臺全自動設備到底有多牛?廣州生物醫藥與健康研究院副院長潘光錦研究員強調,將干細胞誘導培養流程自動化,其意義不僅是簡單節約人力,而是推動我國干細胞基礎研究和臨床應用發展的“必經之路”。
而國家萬人計劃拔尖人才、“973”計劃青年科學家首席科學家陳捷凱說,“干細胞的使用方向是醫學用途,需要穩定、標準化的產出。因此,這臺設備為再生醫學及精準醫療的研究奠定了裝備基礎,具有強大的市場競爭力和廣闊的市場前景。”
(審核編輯: 林靜)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