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環境部提出,2018年7月底前,各地必須完成2050個國家站的建設并上交生態環境部。隨著地表水監測權上收、地表水自動監測站的展開,我國水質監測體系持續完善,生態環境部將全面掌控我國大江大河的水質狀況。
水質監測挺進新時代 2050個國家站覆蓋十大流域
生態環境部提出,2018年7月底前,各地必須完成2050個國家站的建設并上交生態環境部。
水利系統水質監測在掌握地表水、江河湖泊水位、流速等水環境信息上扮演著重要角色。建設國家地表水自動監測站是地表水監測權上收過程中關鍵性的一環。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我國便已開展主要水系的水污染調查評價工作。在近五十年的歷史中,水利部門全面開展了支撐全國水資源保護和管理的水質監測工作。
《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總體方案》《生態環境監測網絡建設方案》以及《關于深化環境監測改革提高環境監測數據質量的意見》等數十項生態環保改革文件的落地實施,對推進水環境監測事權上收提出明確要求。
2017年10月起,全國2050個地表水考核斷面全面推行采測分離模式,原始監測數據直傳中國環境監測總站,開啟了“誰考核、誰監測”的時代。
2018年7月底全面保質完成水站建設任務,將進一步深化水環境質量監測體制。隨著2050個國家站上收到生態環境部后,地方不再負責地表水的監測,而由生態環境部負責,化解了地方干預的難題。
水環境一直以來是我國污染防治的重點。國家地表水自動監測站的建設、采測分離制度的實行,將進一步推進水環境治理。目前,全國水利系統地表水水質監測站超過16120處,生態環境部將全面掌控我國大江大河的水質狀況。
扎實推進水站站房建設,切實保證工程質量,將水站建成高標準、高質量生態環境監測地標,水環境質量將獲得更全面、更精準的定位。從一級支流到二級支流、入海河流,2050個國家地表水自動監測站覆蓋十大流域;從部級到地市級的監測機構組成嚴密的水質監測體系。
目前看來,在構建起堅實的基礎設施的基礎上,我國水環境監測體系實現了長足進步,儀器設備水平不斷提高、監測質量管理持續強化、監測人員隊伍不斷壯大。
地表水監測權上收正是機制體制改革中亮眼的一筆。生態環境部指出,地表水監測權上收的一個重要目的就是確保國家地表水質的真實性,為正在進行的水污染防治提供真實準確的信息,科學施策,確保水污染防治能夠少走彎路。
水生態監測是維護重點河湖健康生命的“監測儀”。地表水環境質量監測網絡的完善是滿足水環境質量評價與考核需求的必要條件。水質監測數據已成為河長制監督考核、納污紅線考核的重要依據。
建立健全自動監測為主、手工監測為輔的地表水環境質量監測體系、實現第三方機構負責運營維護、實施地表水監測事權上收,不僅實現了地表水環境質量主要指標的連續自動監測,還是先了實時數據國家與地方共享,保障了數據的真實、客觀。
隨著國家地表水水質自動站建設的持續推進,我國將進一步強化水站文化建設,豐富和拓展水站文化屬性,引導社會公眾走進監測、了解監測、信任監測。
(審核編輯: 智匯小新)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