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慶期間,中國科學家屠呦呦成為了第一位獲得諾貝爾生理學獎的科學家。在慶賀與爭論中,青蒿素進入了大眾的眼球,并引起了大眾對生物醫藥領域的廣泛討論。而從創業投資的角度來看,生物制藥將很快成為下一個風投的熱點。
近年來,全球的生物制藥市場高速增長,年均增長率達到15%—18%,越來越多的資本開始進入該領域并大規模投資。據投融界分析預測,今年全球生物制藥市場規模將達到100億美元,2020年將增長至200億美元,未來10年將增長約90倍,年均復合增長率有望達到56%,生物制藥市場發展空間巨大。
與民眾熟悉的O2O領域的餐飲、娛樂等行業相比,生物制藥需要一定的技術門檻,專業性也較高,普通的創業公司很難進入,形成了“行業內火爆,行業外冷清”的現象。究其原因,主要是該領域技術發展較慢,專業性知識存在距離感,對普通大眾影響不夠明顯等。但據投融界近兩年觀察,電子科技等行業技術發展已經遭遇瓶頸,生物制藥領域卻在不斷突破,從接連太空實驗的成功到DNA研究發展進步,該領域的技術不斷前進并對人民的生活影響越來越大,特別是在癌癥疾病治療上充滿了市場期待,因此不斷得到資本界的青睞。
2013年,谷歌投資了12家生物制藥平臺或公司,其中包含了著名的葛蘭素史克;2014年三星進軍生物制藥領域,初期投資達20億美元;今年,著名天使投資人皮特泰爾對一家名不見經傳的醫藥公司投資了巨額資金,致使對方估值達到了數十億美元。在國內,目前資本大規模投資的案例還較少,比較有影響力的是銀河投資設立60億元基金進軍生物醫藥領域。據統計,過去三年生物科技公司的IPO數量創下新高,同一時期納斯達克生物指數飆升了250%。
大眾創業的浪潮方興未艾,但國內的投資環境已經不如上半年火熱,甚至一些投資人開始冷卻資金,等待機會,這其實表現出了當前競爭激烈的餐飲、娛樂、教育等行業已經不再適合現階段大規模投資。生物制藥作為一個充滿潛能的行業,當前還處于投資藍海,并沒有過度競爭。投融界平臺的數據顯示,每月都有數十個新的公司創業或轉型進入到該領域內,并且在平臺融資成功的比例高達20%以上。同時最重要的是生物制藥行業對民眾來說是永遠的剛需,行業需求度教高。
TMT在資本界大量投資后剩下的機會已經不多,環保科技領域投資還尚未成熟,市場前景廣闊的生物制藥最終將在國內迎來6000億到8000億的市場,在技術同產業快速發展結合的今天,生物制藥必定成為下一個投資風口,誰能迅速進入把握機會,誰就有可能再造一個BAT級別的獨角獸企業。
(審核編輯: 智匯工業)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