礦山資源類型和開采方式的不同、原始地形地貌的差異,以及礦山廢棄地的類型和立地條件特征的不同,相應生態植被恢復所采用的技術也因之而異。礦區的生態植被恢復與普通園林綠化的目標和任務有所區別。礦區廢棄地基本都存在著地形破碎、立地條件差、交通運輸不便、高陡邊坡等植被難以自然恢復的特點,對礦區不同的廢棄地進行植被修復,需進行立體條件調查分析,制定有針對性的生態植被修復技術方案。本文以北京目前開采規模最大的首云鐵礦為典型,對礦山廢棄地生態植被恢復技術進行探討。首云鐵礦礦區廢棄地主要包括排土場、開采坑、尾礦庫三種類型,占地約2平方千米,普遍存在地形破碎、土壤貧瘠,缺少植物生長的基本條件。為了創造植物生長的有利條件,必須進行地形整理、土壤改良作業,提供植物生長的適宜土壤基質條件,克服或者避免限制性因子對植被恢復的影響。
排土場廢棄地生態修復
排土場廢棄地主要堆放剝采的廢石,形成大量不規則的渣石堆,地形起伏較大,排土場廢石堆放形成平臺和坡面。地表幾乎全部為廢石構成,土壤貧瘠,保水保肥力極差。廢石一般直徑在10厘米至100厘米,偶有大塊石,間或夾雜少量表土,碎石堆棄物中缺少植物生長所需的土壤成分,由于排土場廢石數量大、堆積時間長,如果原地形進行大規模平整存在工作量大、作業時間、成本高等問題。
根據現場地形因地制宜進行場地整理,因高就高、因低就低,在高陡渣坡進行放坡處理,減緩地形起伏,保障安全,同時也營造適宜植物種植的相對平緩的立地條件,便于植被恢復;并且利用目前棄渣塑造植被恢復后的地貌地形,使排土場進行植被恢復后地形起伏,接近自然,能與周邊原始自然山體相融合;對于偏陡且欠穩定的邊坡進行放坡處理至穩定狀態。
通過場地平整后,在地形渣體的頂部全面進行覆土,營建適合植物生長的基盤,播種草花種子,鋪設生態植被毯。對平臺區域進行適度場地整理后挖種植穴,采用局部客土、坑底覆膜、抗旱植苗造林等技術措施,進行生態植被恢復;對坡面采用噴附3厘米至5厘米生態基材并結合灌草種的方式實現生態植被恢復。
開采區生態修復
開采區廢棄地包括開采邊坡、開采平臺。開采邊坡光巖裸壁,坡度較陡,一般在50度至60度,巖面由于爆破作業留有大量裂隙,并且表層坑洼較為豐富、糙率大,而且巖性堅硬,深層穩定,有利于生態修復工程的實施;有部分坡面由于開采作業形成的開采平面局部相對穩定,有利于實施生態修復。
針對開采區坡面通過坡面浮石、危石的清理,保證坡面穩定安全的前提條件下,采用錨桿掛雙層土工網結合噴附10厘米厚植生基材形成植物生長的人工土壤條件,從而進行生態植被恢復。對開采平臺采用種植坑結合局部客土,植苗造林的技術方法進行生態植被恢復。
尾礦庫生態修復
尾礦庫由尾礦砂碾壓成壩,尾礦庫壩面以尾礦砂為物質組成,坡面平均坡度15度至20度,缺少植物生長的基本土壤條件,自然條件下幾乎寸草不生,并且物質組成顆粒細小,易被雨水沖刷產生侵蝕。
針對尾礦庫的土壤立地條件,首先對壩面進行平整,再就近覆蓋5厘米的山皮土,滿足植被生長的基本土壤條件,再覆蓋生態植被毯進行保濕和抗侵蝕防護,從而實現生態植被恢復。
(審核編輯: 小王子)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