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實現北京“綠色奧運”承諾,改善城市環境質量,加快城市能源結構調整和產業結構調整步伐,各地政府部署實施了天然氣逐步取代城市焦爐煤氣、城區污染擾民企業搬遷等一系列重要舉措,如北京市的焦化廠:1998年以來,北京煉焦化學廠(以下簡稱北京焦化廠)不斷調整結構,壓縮煤氣供量,陸續停運了部分生產設施。2006年7月15日,根據北京市政府的決定,北京焦化廠正式進入停產程序,在確保安全的前提下,將用3至6個月的時間完成全部生產裝置停產工作。
伴隨著這些焦化企業的搬遷,搬遷后所遺留的污染問題顯的尤為嚴重。在焦化廠多年的生產過程中,由于很多原因導致的泄露使廠區的污染受到了嚴重的污染,如果該塊場地未來用作居住、商業等用地,必須清除風險后才能進行建設使用。這些情況的產生對相關修復技術的需求越加的迫切。
一.焦化廠生產工藝的研究
焦化廠主要是供應城市煤氣和焦炭,同時還生產硫銨、輕苯、工業萘、酚類等40多種化工產品。2002年以前焦炭產量穩定在230萬噸/年左右,2003年3#、4#焦爐停產后焦炭產量約為180萬噸/年。一般的工藝流程為:
原料煤經火車運至備煤分廠儲存,備煤分廠將加工配比合格的裝爐煤輸送至焦爐煤塔,通過裝煤車將煤裝入焦爐炭化室,煤通過在炭化室高溫干餾,分解出的荒煤氣,由炭化室頂部經上升管、橋管、集氣管至吸氣管,荒煤氣在橋管和集氣管中經氨水噴灑冷卻,溫度由700~850℃降到80~100℃。
荒煤氣中所含大量焦油(約70%)在集氣管中冷凝,隨氨水和荒煤氣一同經吸氣管至氣液分離器,在此荒煤氣與氨水、焦油分離。
與氨水、焦油分離后的荒煤氣被送至回收一分廠進一步冷卻至23℃以下,經電捕焦油器除去油霧后,由鼓風機送至煤氣精制分廠終冷脫硫、洗氨、洗苯后,再經回收二分廠的二級脫硫后,最終作為商品煤氣外送或焦爐回用。
與荒煤氣分離后的氨水和焦油經機械化澄清槽實現油水分離,分離出來的焦油經焦油貯槽送至焦油分廠,經過脫水、加熱、蒸餾、分離等工序進一步回收化產品或外銷。
經機械化澄清槽澄清后的氨水絕大部分供焦爐循環使用,剩余氨水則送至煤氣精制分廠,經過礫石過濾、脫酸蒸氨等工序生產硫銨。
在炭化室經過高溫干餾的煤變為焦炭,成熟的焦炭由推焦車經攔焦車導焦柵進入熄焦車,熄焦后放入涼焦臺,經皮帶輸送至篩焦樓,篩分成為不同等級的焦炭外銷。
二.生產所產生的污染物
根據一般焦化廠的生產工程,可以預期到在整個歷史中所可能產生的污染物主要為有機污染物,如多環芳烴、芳香類有機物等,具體如:苯、苯胺、苯并蓽、煙塵、煤粉塵、焦塵、SO2、NOX、酚、SO3、H2S等等。這些有機物不但毒性大,而已具有一定的揮發性。
三.有機污染物的處置技術
針對此類污染物,國外也已有很多成熟的修復技術,主要分為三大類,物化法、生物法和聯合修復法。
1.物化法
(1)蒸氣浸提修復技術
蒸氣浸提技術是指通過降低土壤空隙蒸氣壓,把土壤中的污染物轉化為蒸氣形式而加以去除的技術,是利用物理方法去除不飽和土壤中揮發性有機組分(VOCs)污染的一種修復技術。該技術適用處理污染物為高揮發性的化學成分,如汽油、苯、四氯乙烯等。
該技術的基本原理是在污染環境中引入清潔空氣產生驅動力,利用土壤固、液、氣相之間的濃度梯度,在欺壓降低的情況下,將其轉化為氣態的污染物排出土壤,排除的污染氣體在進行收集并在地上進行處理。為增加壓力梯度和空氣流速,很多情況下,也在土壤中安裝空氣注射井。
(2)固化/穩定化修復技術
固化/穩定化修復技術是指防止或者降低污染土壤釋放有害化學物質過程的一組修復技術,包括原位和異位固化/穩定化,通商用于重金屬和放射性污染土壤的無害化處理。
固化是指將污染物包裹起來,使之呈顆粒狀或大塊狀存在,進而使污染物處于相對穩定狀態,通常情況下,它主要是將污染土壤轉化為固態形式,即將污染物封裝在結構完整的固態物質中的過程。
穩定化是指將污染物轉化為不易溶解、遷移能力或毒性變小的狀態和形式,即通過降低污染物的生物有效性,實現其無害化或者降低對生態系統危害。
(3)熱力學修復技術
熱力學修復技術是利用熱傳導(熱毯、熱井或熱墻等)或熱輻射(無線電波加熱)等實現對污染土壤的修復。與玻璃化技術相比,即使是高溫加熱修復的溫度也相對較低。根據加熱體系和溫度的差異可分為高溫(>100度)加熱修復技術、低溫(<100度)加熱修復技術和電磁波加熱修復技術。
熱力學吸附的基本原理在于加熱過程中土壤中的有機污染物會加速分解和揮發,從而通過氣體抽吸系統將污染氣體從土壤中抽出收集,然后在地上進行處理。
(4)化學氧化修復技術
化學氧化修復主要是向污染環境中加入化學氧化劑,依靠化學氧化劑的氧化能力,分解破壞污染物的結構,使污染物降解或轉化為低毒、低移動性物質的一種修復技術。
對于污染土壤來說,該技術不需要將污染土壤全部挖出,而只是在污染區不同深度鉆井,將氧化劑注入土壤中,通過氧化劑與污染物的混合、反應使污染物降解或導致形態的變化,達到修復污染環境的目的。
(5)淋洗修復技術
化學淋洗修復是借助能促進土壤環境中污染物溶解或遷移的化學/生物化學溶劑,在重力作用下或通過水頭壓力推動淋洗液注入到被污染的土層中,然后再把含有污染物的溶液從土壤中抽提出來,進行分離和污水處理的技術。淋洗液通常具有淋洗、增溶、乳化或改變污染物化學性質的作用。可分為原位和異位淋洗修復兩種類型。
2.生物修復技術
狹義上講,生物修復是利用生物,特別是微生物催化降解有機污染物,從而修復被污染環境或消除環境中污染物的一個受控或自發進行的過程。
廣義上講,除了微生物修復外,還包括植物修復和動物修復,也就是說,生物修復是利用細菌、真菌、水生藻類、陸生植物等的代謝活性降解有機物,減輕其毒性,改變重金屬的活性或在土壤中的結合態,通過改變污染物的化學、物理特性而影響它們在環境中的遷移、轉化和降解速率。
生物修復可以原位進行,節省費用。其費用只是傳統物理、化學方法的30~50%
環境影響小,生物修復是一個子讓過程的強化,最終產物是二氧化碳和水等,不會形成二次污染,遺留問題少
最大限度降低污染物濃度,殘留污染物的濃度可以達到很低
可用于其他技術難以應用的場地,如建筑物以下不能挖掘的土壤污染
可以同時處理土壤和地下水污染,可以與其他技術聯用,可以處理復合污染。
生物修復生物修復包括微生物修復、植物修復、菌根修復。
(1)微生物修復
早期的生物修復主要指微生物修復,是研究得最早、最深入、應用也最為廣泛的一種生物修復方法,由此產生一系列修復技術如現場處理、就地處理、堆肥、生物反應器等。應用這些技術處理多環芳烴污染土壤已有廣泛研究,其他生物修復技術也都離不開微生物的作用。
微生物修復技術比較成熟,應用廣泛,還可與其他方法配合使用,如BV 技術、外加菌種、添加表面活性劑等。但有些方法效果不夠理想或處理費用較高,有的只停留在實驗室階段。
(2)植物修復和菌根修復
與重金屬污染相比,對有機物污染土壤的修復要復雜得多,它包括吸附、吸收、轉移、降解、揮發等,其中有根系分泌物、體內酶、植物體的代謝和蒸騰等作用。與重金屬污染的修復一樣,任何一種技術都不能很好地對有機物污染的土壤進行單獨修復,需要各種方法的配合使用,如植物- 微生物- 菌根體系等。
3.聯合修復方法
針對土壤復合污染的實際,當前研究的重點應集中在生物修復技術的關鍵技術與生物方法同物理化學方法的結合上。
(1)復合污染土壤的溶劑淋洗/萃取-微生物修復
(2)將微生物細胞和酶固定化方法應用于污染土壤修復,用于有機復合污染土壤原位修復和異位修復的細胞固定化方法,
(3)高分子量多環芳烴與有機氯的光降解與生物修復聯合作用機理
(4)復合污染條件下植物與微生物協同修復原理
(5)土壤復合污染的化學還原-微生物降解修復原理
(6)適用有機復合污染土壤修復的生物反應器機理
利用微生物細胞固定化技術,研究有機污染土壤修復的生物反應器(BSR),探討污染土壤連續性修復的可能性。反應器類型以攪拌泥漿反應器和流化床反應器為主。
四.未來的展望
環境修復領域在國內屬于新興領域,但在國外相關技術已經發展成熟。技術的引進及研發將是我們環保工作者未來的一個重點。
(審核編輯: 小王子)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