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電,其實是電動汽車最特殊的行為,相對而言,快充更接近人性和普通消費者對于車補充能量的認知。德國汽車業挑起了350KW快充大戰,筆者想先來談一談快充與氣候關系。
首先還是看一下INL測得的一些車輛在0度下的實際表現情況,首先要解釋一下這個表格的含義。在車輛設計里,一般考慮快充主要是從5%到80%這一段的速度,所以可以來看一下,在常溫下,大部分車輛的充電情況。
可視化一些的做法,如下圖所示:
我們挑一個變化大的來看,充電功率大概都折了一半,根據SOC的情況,充電電流在細微下降。
如果加入了電池的熱管理系統,如下圖所示,整個電池的加熱PTC,也是受制于加熱過程,大概需要10分鐘來提升電池溫度,隨后增加充電功率,可以盡量少延長車主等待的時間。
國內一些車輛的實際表現,可以根據下面這個表格一窺究竟,在0度的時候,快充就變成了2小時充電了。
其實從北京的平均氣溫來看,在冬秋兩季,這些車輛正好處在續航里程段,再加上直流充電也顯著的偏離常溫的充電速度,對北京的充電設施鋪建來看,并不是一個特別好的消息。
小結:
我們再審視一下。要造純電動汽車,未來要考慮補貼、要考慮能量密度、要考慮百公里耗電,但回過頭來,還是看這些車輛定義的VTS表現出來的新物種屬性,是否可以支撐其作為家庭用車,能不能在不同氣溫、工況下去不同的地方,如果只是局限于上班通勤代步車的設計,容易看著成本越做越Low,能源局未來要投的充電基礎設施,怎么也用不上。
(審核編輯: 林靜)
聲明:除特別說明之外,新聞內容及圖片均來自網絡及各大主流媒體。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認為內容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
分享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