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自動泊車這件事上,不同人有了不同的解決方式,一方著重在機器視覺和自動駕駛技術,另一方則看好自動化設備,兩者對比之下孰優孰劣?
記得前兩年滴滴剛嶄露頭角的時候,不少二、三線城市的出租車司機們感覺自己的利益受到侵害,紛紛聯合起來抵制網約車,一款O2O軟件就這樣成為了出租車行業的公敵??墒?,的哥們萬萬沒想到,真正顛覆出租車行業的自動駕駛已經在路上了,人工智能儼然要成為出租車司機們的終結者。
說到自動駕駛,我們現在討論的已經不再是能行不行的問題,而是多久落地的問題。不過,自動駕駛是個很大的話題,我們今天談一個有望更早實現的技術:自動泊車。
在談自動泊車之前,先想象一個場景,一個原始人被一條河攔住,但他想去河的對岸,那該怎么做?把這個問題拋給眾人,答案無非兩種:第一種,學會游泳,游過這條河;第二種,造一座橫跨兩岸的橋。
其實這個答案背后折射出不同的行為邏輯:一種是改變自己去適應這個世界,另外一種則是改造世界。在自動泊車這件事上,也分為兩派:適應世界的機器視覺派和改造世界的自動化設備派。
機器視覺解決方案
機器視覺方案最依仗的就是攝像頭了,普通攝像頭又叫非景深攝像頭,原理是通過捕捉圖像數據,然后從圖像數據推算距離信息。但是非景深攝像頭又分為單目攝像頭和雙目攝像頭,單目攝像頭是通過圖像匹配進行目標識別(各種車型、行人、物體等),再根據圖像大小去估算目標距離。
因為存在識別這一步,所以問題也容易出現在這一環節,視覺識別對于數據庫和圖像質量的要求較高,一旦識別不出來,將導致估算距離的錯誤。反面案例就是特斯拉撞車事件,在強光的條件下,特斯拉汽車上的攝像頭將白色貨車判定為云,沒有減速行駛,最終釀成慘劇。
而雙目攝像頭方案不同于單目的模式,通過兩個攝像頭分別獲得前方圖像,然后計算兩幅圖像的視差得出前方物體的距離信息。這種方案模擬了人眼對于3D信息的獲取方式,雖然成本相對高一點,但是精準度提高,也是現在比較常用的解決方案。
在2017年消費者電子展(CES)上,寶馬聯合賽格威推出了一款停車助理機器人。這款機器人配備雙目攝像頭,在汽車前面捕捉距離信息,引導寶馬車的自動駕駛系統緩緩地把車開進停車位。
不過,雙目攝像頭也并非是完美的,因為它畢竟是依靠圖像數據來獲取距離,所以在強光或陰暗的場景下,雙目攝像頭表現也不夠穩定,這便促使了深度攝像頭方案的發展。
方興未艾的深度攝像頭
所謂深度攝像頭,是在雙目攝像頭的基礎上,加上了一個結構光(激光)發射器,通過激光測算前方物體的距離。為此,億歐請教了圖漾科技副總經理徐韜,圖漾科技是一家專注于深度攝像頭的公司,目前已經有針對機器人、安防領域的解決方案,也在同某汽車廠商共同研發針對于自動泊車的解決方案。
徐韜表示,深度攝像頭用于自動泊車還是比較初期,距離商業化還有一段距離。由于技術、成本等因素影響,當前深度攝像頭提供的激光強度較弱,工作距離有限,而且依舊會受到太陽光的干擾。但是,在地下車庫這種陰暗環境中,安裝在自動駕駛汽車上的深度攝像頭,可以對周圍環境做出更詳細的判斷,比當前常用的超聲波方案的體驗感更好。
所以如果該方案要商用,除了要等待自動駕駛技術的普及,還要消除室外強光的影響。具體的解決方式可以是加大激光強度,但是在商業上由于成本過高,目前還沒有最合適的方案落地。這背后其實需要激光雷達行業整體的發展,等成本下降后,深度攝像頭的解決方案就可以走進尋常百姓家了。
總而言之,依靠機器視覺的自動泊車需要配合著自動駕駛技術,雙目攝像頭和深度攝像頭都是給這個過程增加安全性的籌碼。在實際應用上,自動泊車并不是單純依靠某一項技術,往往是多種技術相融合,例如特斯拉最新Autopilot2便是非景深視覺+超聲波+傳感器。因為機器視覺著重于適應世界,所以對環境改造的需求較少,整體方案的靈活性更強。
自動化設備解決方案
相比機器視覺方案的行為邏輯,自動化設備方案就截然相反:自身不需要改變,而去改造環境,一勞永逸。
怡豐自動化是一家致力于使用自動化設備完成自動泊車的企業,目前已推出一款泊車機器人,使用激光導航,并運用全自動控制技術。定位精準度誤差少于5mm,行駛速度最高可達1.5米/秒,平均載重量2.5噸。用戶只需要將車停入自動泊車庫,接下來便由機器人完成搬運,節省了大量找車位的時間。
自動停車庫
那么汽車會被搬運到哪里呢?怡豐自動化除了這款機器人,還推出了多種的停車設備,例如垂直升降類立體停車設備、平面移動類立體停車設備等。汽車就像模型一樣被“珍藏”進一個個停車空間。
這種方式既完成自動泊車,還解決了某些區域停車難的問題。據了解,國內城市通常有15%到30%的土地被用來停車,某些區域更是寸土寸金,例如市中心的住宅小區、學校、商城,所以怡豐自動化的解決方案未來也有很好的前景,只是為了一勞永逸,公司要付出的成本也更多,包括對場地的改造和對后續設備的維護。
停車自動化設備
綜合對比下,兩個思路的自動泊車解決方案各有千秋,初衷都是在簡化停車這件事。就如同人類的發展歷史一樣,我們在改造世界的同時,也在自我進化。
(審核編輯: 林靜)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