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城市中排查肇事逃逸的車輛,大多時候人們只能掌握車牌號的某幾位數字,以往人工排查時往往需要一天甚至更長時間才能識別,而現在用上智能交通系統(tǒng)和大數據手段,僅幾秒鐘就能作出判斷,而且還能鎖定車輛實時的位置。”海信網絡科技股份公司副總經理劉雪莉這樣描述智能科技和大數據在交通管理中的應用。我國唯一設立在企業(yè)中的國家級智能交通研究實驗室日前在海信集團落成,此前的兩個國家級實驗室分別設在交通部和公安部。這也標志著我國智能交通管理開始更多依靠企業(yè)的科技實力。
據了解,“十二五”期間我國城市智能交通市場規(guī)模以年平均20%的速度高速增長,目前年度規(guī)模已經突破200億元。來自外資巨頭的預計更為樂觀,西門子交通集團智能交通部總經理殷之雄預計,即便不包括諸如地圖、導航等被納入智慧城市的內容,到2020年中國的智能交通行業(yè)規(guī)??蛇_2000億元。
對于快速發(fā)展的城市交通體系,傳統(tǒng)的人工管理方式在很多方面已經派不上用場,搭載網絡化和大數據的智能交通系統(tǒng)開始成為城市交通治理的得力助手。以車輛篩查為例,在智能交通領域稱為“過車記錄檢索”,按照目前的技術水平,我國已經能夠實現對總量75億條的過車記錄,在1秒鐘內完成精確車牌檢索,對于車牌號不完整的模糊檢索也能在3秒鐘內完成。
(審核編輯: 智匯胡妮)
聲明:除特別說明之外,新聞內容及圖片均來自網絡及各大主流媒體。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認為內容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
分享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