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島核事故如何收場尚未可知。對該事故,德國率先反應且立場堅定:宣布到2022年停止核電。實際上,德國的棄核之路也走了幾十年。德國總理默克爾在其任內對核電的態度就經歷了幾次轉變。
當前,世界各國的監管機構和核專家們已經逐漸把關注點轉移到從事故中汲取教訓和該事故對各自國家核電業的影響上。美國核能監管委員會出于謹慎考慮對設計方案仍然存疑,決定再次向業內獨立專家咨詢對AP1000的意見。
危機發生,一些人更重視危險過后的機會,法國核電公司阿海琺的前總裁安妮·洛韋容在離任前就為阿海琺定位為“無國界核電醫生”。她看好的就是全球核安全產業將要升級的良機。
英國正在經歷核電復興、日本政要也聲稱要放棄核電,法國核電站卻在這關鍵期起火。一個核電映射出多國的政治文化生態。
棄核,德國以前就嘗試過,但這次動真格了。
德國議會6月30日投票通過一系列法律,決定在2022年前關閉所有17座核電站,并推進可再生能源發展。默克爾政府稱,德國就此迎來“可再生能源時代”。《德國之聲》網站評價稱,德國的“能源革命”已經開始。
核電留下的空缺怎么補?
開辟“新時代”之余,德國還不得不想方設法來填補核電階段性推出后留下的能源空缺,并且還要面對中期排放量上升的窘境。
根據德國新修訂的《可再生能源法》,德國的能源政策將取決于其可再生能源的裝機能力。德國計劃在2020年之前將綠色電源的比例提高到35%,并特別重視海上風電的發展。
議會通過贊成票就意味著到2020年,德國將失去20吉瓦的核電,按去年的比例,占德國電力供應的23%。2010年可再生能源發電為德國提供了17%的電力供應,也就是說2010年德國共有40%的電力來自低碳能源生產方式。
根據現有目標,在核電階段性廢除期間,德國計劃將可再生能源增加一倍,即到2020年可再生能源發電比例達到35%。實際上,德國去年向歐盟委員會提交的《可再生能源行動計劃》中,德國預計的2020年將可再生能源比重為39%。按照上述兩項目標,在接下來的10年間,德國的可再生能源要獨自完成2010年可再生能源和核電貢獻的總發電量。
德國或許將通過建設燃煤電站和天然氣電站來填補核電留下的空白。這就涉及到溫室氣體排放問題。德國一貫不主張發展碳捕捉和封存技術,因為該技術被認為是繼續使用煤炭的借口。所以,來自燃煤電站和燃氣電站的碳排很能可能不會被收集。因此德國到2020年的碳排水平也不會低于現在。德國計劃到2020年溫室其他減排在1990年的基礎上減少40%。但根據德國聯邦環境署的一份報告稱,在不廢除核電的情況下,德國到2020年只能減排30%-35%,而不是40%。
政商兩界反對聲不絕
另外,將核電從德國電力組合中剝離就意味著數十億美元的投資來發展替代能源和新的電網體系,消費者也要承擔高電價。
淘汰核電不是免費的。剛剛卸任的德國經濟部長布呂德勒·萊納說,“我們必須對民眾誠實,我們都要為此付出高價,電力客戶,納稅人。
他還預言,德國棄核將迫使德國使用更多化石能源,“因為可再生能源發展的速度不夠快,德國將消耗更多煤炭”。
默克爾最強烈的批評者是能源巨頭RWE的首席執行官于爾根·格羅斯曼。5月底,他公開抱怨稱默克爾政府正在施行“生態專政。他還警告說:“一旦德國的電價提高,很多國際大公司都會離開德國。”他還說:“德國去工業化的進程就會加速。在議會通過棄核法案后,他又發表聲明稱,我們接受政治的重要性,但是當政治原因給我們造成經濟損失時,我們要求得到經濟補償。
在德國聲勢浩大的反核運動中,格羅斯曼更像是孤獨的騎士。棄核法案已通過,德國的電力公司們就不得不面對更加飄搖的未來,今年的利潤可下滑高達30%,也更容易淪為收購者的獵物,德國能源巨子們被收購的日子要倒數了么?
格羅斯曼更像是孤獨的挺核騎士
幾十年反核運動的休止符?
上世紀50年代,西德引進了當時被認為很有前途的核電。70年代,德國的反核運動高漲,還催生了德國綠黨。1986年的切爾諾貝利核電事故后,放射性物質也漂浮到了歐洲。從那時起,德國人就不再信任核電了。在2002年,社會民主黨核聯合執政的綠黨一起通過了一項法律,要求德國在2020年左右淘汰核能。
去年秋天,默克爾還是挺核的。去年9月,德國政府公布了一份新的能源方案,其中專門涉及核能的一頁寫到:“德國所有核電站的運行時間將平均延長12年。1980年及以前投產的核電站延長8年。1980年以后投產的延長14年。通過延長核電站的運行時間,對可再生能源和能效領域的資金投入就可增加。”
但福島核事故后,政治旋即轉變,不只是默克爾,而是整個德國政壇。這次德國議會表決中,513人投票贊成棄核,79人反對,8票棄權。
德國社會民主黨和綠黨似乎并不買默克爾的賬,他們強調棄核的主張是他們最先推行的。德國前環境部長加布里爾在投票通過后并沒有表現出喜悅,他說:在社會民主黨和綠黨推行淘汰核能的計劃時,我們從保守派那里得到的只是惡意、誹謗和侮辱。”他就此指責默克爾政府正在推行機會主義。默克爾在核電態度上的大轉折是因為核電在德國選民中不受歡迎,是典型的政治投機。
核工業出現之初前途一片光明。此后在上世紀80-90年代經歷了一段暗淡消沉的時期。10年前核電曾被視為夕陽產業,被認為即將被天然氣和可再生能源取代。但是核電成功地上演了逆轉,在低碳電力的號召下,核電成了多國實現溫室氣體減排目標能源組合中的必選項。德國的核電會否在2020年時壽終正寢,還是會隨著政黨的更迭而延續下去?德國社會和民眾的反核態度已經形成一種特有的“反核文化。這種文化會否在高額的電費面前顯得很脆弱?這些都需要時間的滌蕩。
(審核編輯: 智匯小新)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