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在各種可穿戴討論會中, 老聽見很多人講醫療健康領域是很重要的一塊,但暫時不知道從哪里下手,我自己也一直覺得這塊是因為涉及利益太深,要繞過體制內的系統太難才會導致“有市無貨”,從而沒有創業者動手去做。
昨個跟投資人王晟老師討論37健康平臺的時候,我問他為什么區區一個創業公司就敢做平臺,他表示“醫療和健康還是要分開的”,37健康只是做健康平臺,沒有觸及醫療這塊水很深的領域,這時才發現自己之前把健康和醫療混為一談是非常籠統的。
下面來講講兩塊的區別
一 健康
健康下面有些人把健康檢測和健身追蹤都包括進來的,這個問題到不是很大,因為很多手環把心率檢測和計步功能做一起的,還有把睡眠檢測和防久坐做在一起的,它們的共同點是都跟“健”字脫不了聯系。
目前正兒八經做健康檢測的公司有幾家,比如木木健康、快樂媽咪、康康血壓、37健康、大通高科血壓手表。這幾款產品都是高度專一做某一個健康檢測,一旦平臺能力被投資人看中,會獲得大筆的融資,比如其中的康康血壓儀上月已獲得3000萬人民幣pre-A輪融資。
另外因為這些產品的中心是數據,所以你會看到檢測后的數據會傳到附帶App的數據庫里,用戶對于自己的數據、別人的數據關心度很高;由此衍生的 “病友”社區也非常火爆,通常創業者只得找一兩個比較專業的醫生或者內行人士在社區里做一定維護。
做健身追蹤的這里就不詳談,計步器、健身手環、運動手環、睡眠手環、健身手表我們都歸到這一類,它們的特點就是乍一看,似乎運動員使用最對口;而普通用戶的粘性要靠排名機制、獎勵機制來維護,這也是目前很多人說手環手表沒用的原因,因為粘性問題沒解決。
二 醫療
這一塊就是所謂的“水很深”的那塊,也是各種穿戴討論大會上只觀察不發言的那部分人,他們手里揣著資源默默地觀察著臺上的動靜,生怕自己不出手錯過了機遇,也生怕自己出手沒做出個啥動靜。
但也有公司在兩手準備中的,比如熙康云健康、邁瑞生物醫療、倍泰健康、中科匯康這些醫療公司,至于他們怎么介入到可穿戴醫療這塊,它們有它們的方式,有的砸錢構建體檢中心,有的繼續走B2B跟醫院、醫療機構合作,所謂的 “水很深” 對他們來說只是再次利用自己的優勢而已。至于創業公司什么時候可以跳過體制內的醫療系統建立完全移動化的醫療系統?這個有待見證!
小結:
到此為止,創業者們對自己涉足哪一塊應該有了個清醒的認識,做健康還是做醫療?怎么做?能不能做?在概念清晰后,一切都似乎順水推舟了。
(審核編輯: 小王子)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