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稱為陸戰之王的坦克在現代及未來戰爭中都是地面作戰的主要突擊武器。隨著新材料、新工藝的出現和坦克技術的進步,火力、防護能力更強的新式主戰坦克不斷問世。魔高一尺,道高一丈,坦克技術的提高也促使人們除了積極改進、完善現有的各種反坦克武器之外,還不斷研制性能更好的新式反坦克武器。
反坦克導彈
在60年代中期以前,主要的反坦克導彈包括蘇制AT-1/2/3甲魚、蠅拍、薩格爾導彈;美制橡樹棍導彈;英制旋火導彈;法制SS-10導彈;日本的64式導彈等。這些導彈的技術特點是戰斗部采用高能炸藥,最大破甲厚度為350~500毫米,制導方式為目視瞄準+有線制導指令,導彈發射平臺大多為三腳架式發射平臺。
在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末,反坦克導彈發展到第二代,其中典型的導彈包括蘇制AT-4/5塞子、拱肩導彈;美制龍式、陶式基本型、陶式改進型、陶-2導彈;法、德聯合研制的米蘭、霍特導彈;日本的79式導彈等。這些導彈的技術特點是戰斗部采用聚能裝藥戰斗部,最大破甲厚度一般在500~800毫米之間,少數型號達1000~1300毫米,制導方式為目視瞄準+紅外自動跟蹤+有線傳輸指令,命中概率在85%~95%之間,導彈發射平臺多種多樣,有三腳架式、車載式和機載式發射平臺。
目前,反坦克導彈已發展到第三代。第一代反坦克導彈基本已退出現役,僅在少數發展中國家還有裝備;美、俄、英、法、德等國裝備的反坦克導彈都呈現以第二代為主,二、三代并存的態勢;大多數發展中國家裝備的都是第二代反坦克導彈。
第三代反坦克導彈的典型代表包括蘇制AT-6螺旋、短號導彈;美制陶-2B、海爾法改進型、標槍導彈;英、法、德聯合研制的特里蓋特導彈;意大利的麥夫;印度的毒蛇導彈等。
這些導彈的技術特點:戰斗部采用聚能裝藥戰斗部或攻擊頂部裝甲的戰斗部或多級串聯戰斗部,最大破甲厚度一般在800~1000毫米之間,并具有反復合裝甲、貧鈾裝甲等先進裝甲能力;制導方式為主動激光制導、激光集束、紅外成像制導或多模復合制導,具有發射后不管的能力;重視導彈的一彈多用能力;采用先進的動力裝置,進一步提高導彈的速度和射程;導彈發射平臺多元化。
隨著主戰坦克裝甲技術及各種輔助性防御技術的發展,未來主戰坦克的防護裝甲將主要采用復合裝甲(含反爆裝甲)、貧鈾裝甲以及采用紅外探測、激光預警等輔助性防御措施,這將使未來主戰坦克的防御能力大大提高。這些技術的采用都將迫使反坦克導彈向如下幾個方向發展。
發展新型戰斗部,提高反坦克導彈殺傷能力。為了摧毀帶有反爆裝甲的復合裝甲,采用雙級或多級串聯聚能裝藥戰斗部將成為今后反坦克導彈的重要發展方向。串聯戰斗部在命中目標時先由前端小型戰斗部擊毀反爆裝甲,接著再由主戰斗部擊毀坦克主裝甲。美國的陶-2A首先采用這種戰斗部,之后海爾法、掠奪者、標槍、短號等亦采用了這種戰斗部。
改變攻擊方式,提高反坦克導彈破甲威力。由于坦克的頂部裝甲相對于前裝甲、側裝甲、炮塔周圍的裝甲防護較弱,因此如果反坦克導彈能避開坦克防護較強的部位,攻擊其防護較弱的頂部,則可明顯提高摧毀概率。而欲采用攻擊坦克頂部裝甲的方式,則須擯棄第一、二代反坦克導彈采用平面攻擊的設計思想,讓反坦克導彈從坦克頂部實施掠飛攻擊或俯沖攻擊。在80年代中期以后,美、英、法等國就開始發展這種類型的反坦克導彈,如陶-2B、便攜式AAWS-M、ATGW-3LR等反坦克導彈都采用了掠飛式攻擊頂部裝甲的方案。
同時,反坦克導彈的發展趨勢還包括采用先進的制導技術,提高導彈抗干擾能力;發展高速直瞄動能反坦克導彈;采用多功能戰斗部,提高“一彈多用”能力;發展新一代中程反坦克導彈;采用高性能發動機,提高導彈飛行速度,增大射程等。
隨著新技術、新材料的不斷問世,坦克技術和反坦克技術都在不斷的提高,它們之間的互相促進、互相抗衡將使得未來的戰爭更加錯綜復雜。
(審核編輯: 小王子)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