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格蘭化學家Daniel Rutherford在1772年首次把氮分離出來,為工業氣體行業奠定了發展基礎。Joseph Priestley以及Carl Wilhelm Scheele也在1776年分離出來了氧氣。氧氣起初用于醫學領域,然后在19世紀末開始進入焊接的商業用途。大氣氣體開發過程中發生的另一件大事是在1863年發現了乙炔,它是一種常用的焊接氣體。隨后發現乙炔可溶于丙酮,從而使圓筒運輸成為可能,工業加工領域廣泛使用氣體的潮流由此開始。1877年發明了分餾的加工方法,這第一次使大量生產氣體不用再花費巨資。迅速發展的工業化,兩次世界大戰,以及運用氧乙炔炬焊接在20世紀中期大大推動了工業氣體需求的增長。
第二次氣體需求大增長發生于20世紀60年代初,原因是鋼廠放棄早期的空氣噴射法而改用氧氣噴射法。氧氣噴射法減少了碳與磷的含量,從而大大提高了鋼鐵產品的質量。而且采用該技術后氧氣產量從1960年至1965年增加了10倍。同時氮也被大量用作惰性“覆蓋劑”。由此推動了氣體生產設備的大規模興建。20世紀80年代中期電子產業也開始興起,這推動特種氣體的需求進一步提高。金屬預制及生產等傳統市場消費增大,加上在健保、電子、飲料和食品包裝等終端市場增加新的應用領域,因此氣體行業在20世紀90年代持續增長。
能源領域在過去數年成了氣體行業發展的最大動力。干凈燃料的推廣加大了煉油行業的氫氣使用量,而在健保、食品及飲料、煉油及原油強化回收(enhancedoilrecovery)等一系列終端市場,氣體作為能源得到廣泛運用,這使氣體需求在21世紀初繼續走強。
中國近代化學之父徐壽(1818—1884),字生元,號雪村,江蘇無錫人,在英國傳教士的幫助下翻譯《化學鑒原》并命名化學元素:養(氧0xygen),淡(氮Nitrogen),輕(氫Hydrogen)和綠(氯Chlorine)等,這些中文化學元素一直被沿用至民國中期,也奠定了中國氣體事業發展的堅實基礎。科學先驅光耀后人,工匠精神百年傳承—在徐壽先生誕辰200周年之際,我們懷著崇敬之情,緬懷這位科學先驅。
四大氣體生產商共占全球工業氣體市場份額的72%左右。2016年,全球工業氣體市場規模約為1074億美元,同比2015年增長9.8%。2010-2016年復合增長率達11.1%,未來五年全球工業氣體市場將以年均9%的速度增長,全球著名管理咨詢公司麥肯錫公司更是預言,中國的氣體行業將會持續保持兩位數的增長率,遠超全球增速,到2020年將成為與美國、歐盟市場規模相當的全球三大氣體市場之一。
(審核編輯: Doris)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