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的股民恐怕過得提心吊膽,股指連續數周下跌,使得整個金融行業一片慘淡。與此同時另一個行業卻剛剛度過嚴冬,正如同孕育著希望的萌芽在悄悄生長。這顆嫩芽叫制造業,在互聯網信息化這股春風的吹拂下,它正破土而出,展現無與倫比的生命力。
制造業信息化是制造業系統與高級計算、分析、感應技術以及互聯網連接融合的結果。它通過智能機器間的連接并最終將人機連接,結合軟件和大數據分析,重構全球工業、激發生產力,讓世界更美好、更快速、更安全、更清潔且更經濟。首先是工業革命,更加先進和穩定的硬件設備和機器被發明制造出來,帶來生產力的變革,另一方面則是網絡革命,在其影響下,計算、信息和通訊系統應運而生并不斷發展,從而深刻的影響和改變著人們的工作和生活。具體說來制造業信息化主要包含以下三個維度:
一、智能機器:用現代通訊技術和科技將設備和機器通過傳感器、軟件應用程序連接起來,使得設備能夠遠程監控,甚至可以通過提前編輯好的命令自行運行。
二、高級分析:使用基于物理的分析法、預測算法、自動化和材料科學,電氣工程及其他關鍵學科的深厚專業知識,結合大數據和云計算來理解機器與大型系統的運作方式。
三、工作人員:在工業互聯網的革新下,員工之間的關系和工作方式產生了重大改變,他們開始更為頻繁的溝通以確保數據信息流通的效率和準確性,他們開始更多使用軟件來操控硬件,從而降低人力消耗,提高效率。
面對著工業制造和互聯網的雙重革命,各個國家紛紛秣馬厲兵,積極準備,沒人愿意在這風云突變的新時代掉隊。同時因國情不同,工業和互聯網基礎也不一樣,不同國家在新時代又呈現出不同的政策傾向,多種思潮并立,百家爭鳴。這是制造業發展的黃金時期,多種指導工業互聯網的政策和思想方興未艾,企業總能找到適合自己的那一項,但如何選擇卻是一個難題。知己知彼,百戰不殆,各個國家都在竭盡全力的揚長避短。美國——作為“3.0時代”的集大成者,在互聯網通訊技術和科技上的優勢顯而易見,美國通過互聯網將不同行業的產品和技術結合起來,這種結合往往能產生非凡的效應。在糖尿病患者的隱形眼鏡中加入測量眼淚中血糖含量的技術,并將結果傳導至智能手機上,從而進入醫療領域……這樣的跨界融合正在不斷的發生,并給行業帶來許多驚喜。德國與美國走的是截然不同的另一條道路,“工業4.0”被德國首次提出,用于指導國內相關產業的發展,現如今在德國國內關于“工業4.0”的各種解讀已超過200種,越來越多的好觀點、新思路被加入到“工業4.0”的體系中。強大而完善的制造業體系向來是德國引以為傲的資本,德國要用“信息物理系統”使生產設備獲得智能,使工廠成為一個實現自律分散型系統的“智能工廠”。那時,云計算不過是制造業中的一個使用對象,不會成為掌控生產制造的中樞所在。工業4.0的核心是智能制造,通過設備、產品、原材料和軟件聯系在一起,使得產品和不同的生產設備能夠互通互聯并交換命令。也就是說,未來工廠能夠自行優化并控制生產過程,不再完全依賴云計算等信息技術。工業4.0最終將實現萬物互聯,從而根本的改變整個社會的生產方式。不僅僅是美、德,日本、韓國、印度也紛紛根據本國實際提出了自己的政策和觀點,我們國家該如何博采眾家之長,成一家之言?
“中國制造2025”和“互聯網+”是中國政府給出的答案,其實各個國家提出如此多的觀點,都是為了同一個目標:制造業的智能化轉型,只不過各國基本國情不同,基礎條件各異,所以選擇的道路和前進的方式不同罷了。要做到這一點有許多共同的要求,這些要求包括:標準化和參考架構的設定;為工業建立款單基礎設施;確保網絡安全;管理復雜系統;工作的組織和設計;培訓和持續的專業發展;監管框架;資源利用效率等。制造業的智能化轉型其實也就是加強生產企業的信息化水平,也就是將3.0時代僅用于生產制造的自動化控制擴充到整個企業的全生命周期。這不僅需要更新硬件以適應更高的自動化水平,同時也需要整套的軟件系統來處理全流程智能化所帶來的海量數據。目前國內軟件企業能做到這一點鳳毛麟角,易往信息便是其中之一,其自主研發的MES、WMS、APS、一體化平臺等產品涵蓋供應鏈、倉儲、生產和管理的各個環節,貫穿企業信息化全流程,不同的功能模塊能相互組合,極高的靈活性大大滿足了不同規模和行業企業的個性化定制需求,可以算得上是制造業企業在走向智能化、信息化的忠實伙伴。
目前,許多新思想、新思路、新技術正在向世界展現其旺盛的生命力,別再抓著那些陳舊的設備和工藝不放,那是遮住您雙目的枯葉,讓您無法領略群山的巍峨,當您將這片葉子摘掉時,展現在您面前的將是整個星辰大海。希望各個制造企業在信息化時代中恣意翱翔,善于接受新的思路和想法,勇于嘗試新的技術和方法,與它們一道茁壯的成長。
(審核編輯: 智匯工業)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