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集成電路、人工智能技術與航天技術攜手發展將會怎樣?中國工程院院士、“星光中國芯工程”總指揮鄧中翰10日向科技日報記者表示,相信在不遠的將來,航天器將能夠自主完成制導、導航和控制、數據處理、故障判斷和部分重構與維修工作,從而大大減少對于地面測控、通信等支持系統的依賴。
近日,鄧中翰收到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一院的聘書,成為該院科技委聘請的第10位顧問。
鄧中翰介紹,近年來世界多國都很重視智能自主系統的研究開發,紛紛推出人造大腦計劃,在圖像識別、語音識別、無人駕駛、深度學習、機器人等領域展開了激烈競爭;為了搶占未來太空的制高點,也紛紛加大了對智能自主控制技術方面的投入。在面向深空探測、小天體著陸、大型變結構航天器等未來航天任務中,需要用智能的方法研究自主規劃、自主導航、自主控制、自主故障檢測等,用智能的技術完成高速信息處理,實現智能控制協同制導等。集成電路和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可為航天系統小型化、輕量化、智能化、低功耗以及自主可控的需求提供解決方案。
(審核編輯: 林靜)
聲明:除特別說明之外,新聞內容及圖片均來自網絡及各大主流媒體。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認為內容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
分享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