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年,當人們坐在畜力拉動的車輛在地上顛簸時,肯定無法想象若干年后,他們能坐在蒸汽機車中伴隨著黑煙和響亮的汽笛聲越過鄉間的小路;那一年,莘莘學子在夜間苦讀,他們漆黑的眼球中倒映著的是搖曳的燭光,他們也不會知道若干年后,明亮的電燈能將黑夜變成白晝;那一年,人們通過書信、報刊來傳遞和獲取信息,家書值萬金,人們肯定也沒想到短短幾十年,我們就已經能跨越時間與空間的阻礙,隨時隨地的與人溝通、聯絡、獲取信息……當如今的我們成為了那一年中的人們,未來的彼岸又有什么在等待著我們?您是否對他充滿了期待?
如今工業4.0的概念正在制造業里傳播,它與“互聯網+”遙相呼應,共同影響著中國制造企業轉型發展,目前國內已有不少企業走在了時代的前列,例如易往信息等公司,擁有自主研發的信息技術及產品,并將其運用于實踐當中,指導制造型企業打造透明工廠,實現智慧制造。
一種新的能源、一項新的技術甚至是一種新的思想都有可能引發生產力的飛躍發展。而今正有一種思想在世界范圍內廣泛傳播,他在不同的國家有不同的身份,在中國,他叫“中國制造2025”。
我國的制造業走過的是一條崎嶇漫長的道路,我國近代工業的啟蒙和發展遠遠落后于歐美的發達國家,基礎差、底子薄、發展結構不合理是我國早期制造業的特點。值得慶幸的是,改革開放的春風吹綠了神州大地,又正好碰上人口紅利,老一輩的勞動人民用淚水、汗水甚至是血水鑄就了一個又一個的制造奇跡,將祖國推上了制造業大國的寶座,但我國的制造業仍然大而不強……在當今時代,面對著日新月異的新技術和新需求,傳統的生產模式如同一個行將就木的老人,遲鈍而緩慢,他的信息收集能力和反應速度已經遠遠達不到要求。不斷變化的產品需求、日益刁鉆的用戶品味不斷刺激著制造商的神經。移動互聯、大數據、云計算的突然涌入,使得還在使用傳統生產模式的企業感到周遭的一切一瞬間變為滄海桑田。面對著巨變,很多人試圖用老路子來應對——不斷的擴大投資。但現實情況非常殘酷,抓不住客戶痛點的大批量同質化產品如同隔靴搔癢難以找到出路,只能在價格戰中殺得頭破血流。
“中國制造2025”為我國制造業的轉型升級提供了一條康莊大道:制造企業應該不斷加強自身的創新能力,自主創新能力的缺失是造成我國制造業大而不強的重要原因,它導致的結果是我國制造業企業大多處于價值鏈底層,從事的是勞動密集型的加工工作,關鍵工藝和核心技術卻無法觸及,這嚴重影響了制造業的做大做強;制造企業還要不斷加強企業的信息化水平,只有這樣企業才能更加快速的對變化的需求和新產生的數據做出反應,從而抓住機遇、規避風險;加強質量、品牌建設,這是相輔相成的兩點,必須協調發展不可偏廢;進行綠色制造,節能減排,這要求企業大膽嘗試新的技術,改變過去拼資源、拼消耗的傳統增長模式,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制造業企業還應該注重軟硬件的結合,先進的設備還需要有先進的軟件系統與之匹配才能發揮效用。
不僅僅是“中國制造2025”,“互聯網+”也是時下熱門的新思想。簡單來說,“互聯網+”就是需要將互聯網與傳統行業相結合,促進各行各業產業發展。它代表一種新的經濟形態,即充分發揮互聯網在生產要素配置中的優化和集成作用,將互聯網的創新成果深度融合于經濟社會各領域之中,提升實體經濟的創新力和生產力,形成更廣泛的以互聯網為基礎設施和實現工具的經濟發展新形態。
古往今來,新的思想的產生與發展往往歷盡艱辛,而這一次我們有政府作為后盾,可以想見在不久的將來,新的思想必然能引領中國制造在通往“強”、“大”的道路上越走越順。
(審核編輯: 智匯工業)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