嬰幼兒一旦患上視網膜母細胞瘤,往往會為保命而實施眼球摘除,但給孩子留下的是一個殘缺而不幸的人生。近日,第三軍醫大學大坪醫院眼科專科醫院副院長袁洪峰再次為一名1歲視網膜母細胞瘤患兒實施激光手術,經過半年綜合治療,患兒不僅保住了眼球,還保住了視力,打破了國內大多數醫院見視網膜母細胞瘤就摘眼球的治療傳統。
不可小視的嬰幼兒殺手
去年一個夜晚,家住貴州省的李先生家突然停電,他找來手電筒慌忙照應正吃飯的家人,晃來晃去卻吃驚地發現1歲的兒子童童(化名)左眼發白。第二天,李先生帶兒子看病,被告之可能患了青光眼,但限于治療水平,建議到其他大型醫院治療。在重慶第三軍醫大學大坪醫院眼科專科醫院,檢查結果讓李先生大吃一驚:兒子雙眼都患上了視網膜母細胞瘤,左眼已失明。“這是什么病啊?”上網一查,以往這類患兒大都摘除了眼球,李先生一下從頭頂涼到了腳心。
據了解,在嬰幼兒眼病中,視網膜母細胞瘤是最常見、危害性最大的一種惡性腫瘤,常見于5歲以下嬰幼兒,發生于視網膜層,可單眼、雙眼先后或同時罹患,因發病年齡太小,直到患眼出現白瞳癥或外斜后才被發現,腫瘤可通過視神經向顱內轉移生長,最終危及患兒生命。該病在國內的嬰幼兒中發病率約為十萬分之一,被稱為“不可小視的嬰幼兒殺手”。
早期發現方可保住眼球
童童的主治醫生是袁洪峰。他介紹說,視網膜母細胞瘤的病因主要是抑癌基因RB1發生突變。由于該病致死率極高,過去常采用“眼球摘除+放療”治療,但可能導致嬰幼兒眼眶不發育,且增加了眼外第二惡性腫瘤的發病率。為減輕病患及家屬痛苦,先進的醫學目標是保住眼球并挽救部分視力,歐美國家已基本達此目標,我國除北京同仁醫院、廣州中山眼科醫院、上海五官科醫院等極少數醫院外,絕大多數仍是摘眼療法。袁洪峰在查閱大量資料及專程到北京、上海等醫院參觀學習后,2009年開始著手研究更加人性化的“化療+激光+冷凍的保眼球治療方式。目前已有9例病人在他手下接受治療,童童有幸成為成功治療的第一人。
保眼球療法成功的關鍵在于早發現。袁洪峰說,根據腫瘤大小、部位及轉移情況,國際上通常將視網膜母細胞瘤分為A、B、C、D、E五期,A、B期通過激光、冷凍等局部治療,基本上可保住眼球,C期通過化療及局部治療,大部分可保眼球,到了D期只有少部分能保眼球,E期患者只能摘除眼球。他說,童童的左眼處于C期,右眼處于B期,通過幾個療程的化療、激光及冷凍治療,雙眼視網膜母細胞瘤已基本控制,視力也有一定程度提高。當然,還需長期定期復查,以防腫瘤復發。
聯手行動保護孩子眼睛
袁洪峰在接受記者采訪時呼吁:中國的醫療衛生界應該開展聯手行動,保護千萬孩子的眼睛。
他說,聯手行動有兩層含義:第一,各地醫院在孕婦定期B超檢查中增加并明確推薦雙眼B超項目,因為一般胎兒六個月后用B超就可檢查到視網膜情況,若發現異常,等孩子出生后可及時治療。此外,新生兒滿三個月、六個月和一年都應到眼科做雙眼B超檢查,幾十元錢的花費,加上沒任何傷害的檢查,對孩子健康十分有利。當然這需要家長的配合。第二,全國醫療界應該實施資源、技術和智慧的共享,通過研討、協作等多種方式,逐漸形成中國對于視網膜母細胞瘤的權威治療方案。
(審核編輯: 智匯小新)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