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制造2025”已經在行動,那么,智能制造離我們又有多遠呢?
“我們已經和福建省嘉泰數控機械簽訂了合作協議。智能設備的應用,將大大改變我們企業生產與制造模式。”昨日,南平市金山金屬鑄造有限公司負責人葉立云興奮地說,自上月13日我市舉辦智能制造產業政策宣貫會后,企業負責人就馬不停蹄考察了泉州“數控一代”示范工程,準備采購其智能設備。
智能制造是什么?
智能化是制造自動化的發展方向,在制造過程的各環節廣泛應用人工智能技術。它把制造自動化的概念更新,擴展到柔性化、智能化和高度集成化。“‘智能制造’是一個同時針對制造和應用雙方的概念。”省制造業信息化專家朱志宏說,針對南平智能制造產業支撐基礎相對薄弱的情況,企業首先要學會“借雞生蛋”,懂得借鑒“智能化”先行地區經驗。朱志宏介紹,作為中國民營經濟最活躍地區之一的泉州,紡織鞋服產業已率先開始了智能化進程。“傳統制鞋工藝從鞋底打磨到粘底成型,一條流水線需要36名工人。實現數控化后,一條流水線只需7人。”
朱志宏表示,南平可以學習借鑒泉州一些智能化較為成熟的產業,結合當地的資源、人力、信息等諸多因素,加快機器換人速度,降低企業在一線人力上的成本投入,發展具有自身特色的智能化企業。
特色智能如何走?
“作為經濟后發地區的南平,在當前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產業轉型升級的大趨勢中,企業也已經意識到智能化轉型很迫切。”朱志宏說,優越的生態環境,是南平最響亮的品牌、最寶貴的財富,更是巨大的優勢。那么,在新經濟形勢下,如何加快轉型升級,真正將生態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
“發展具有顯著特色的南平智造,不僅要大力發展互聯網+,推廣智能產品,還要加快機器換人和系統的集成自動化改造。”朱志宏建議,一方面可以建立吸引人才和優勢企業的強力機制,深化“產學研”路子,提升智能制造技術支撐水平。另一方面可在照明、汽車配件、食品加工等方面推廣機械手上下料和機器人應用,降低生產成本,提升產品競爭力。同時,還可在紡織、電線電纜、鋁型材加工等方面,培育智能化工廠、數字化車間試點示范,以典型帶動整體智能化發展。
怎么把握智能制造機遇?
市經信委相關負責人表示,近年來,我市不斷推進構建“互聯網+旅游”“互聯網+農業”“互聯網+工業”等模式,加快企業走向信息化、智能化發展之路。綠色食品加工、竹加工、電池、鋁業、電纜生產等行業,首先引入和開發先進適用技術,開展智能制造、建設數字化工廠等試點示范。太陽電纜、圣農、南紡等一批重點企業和竹茶深加工企業,在信息化管理、工業互聯網、大數據服務、精準營銷等領域,也不斷在向智能方向深化過渡。
今年7月,省政府出臺了《關于加快發展智能制造九條措施》,企業采用省內行業緊缺、技術水平達到國內領先的關鍵重大智能裝備與系統,省經信委按設備購買價格的30%給予補助(最高不超過500萬元),對省級龍頭企業智能化技術改造項目、優勢企業建設智能制造樣板工廠(車間),省級財政予以補助額度由原來投資額的5%提升至8%(最高不超過1000萬元)。目前,我市企業共申報43個智能制造項目,項目涵蓋購買關鍵重大智能裝備補助、智能化技術改造(含投資生產智能裝備)、智能制造樣板工廠等。
(審核編輯: 智匯工業)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