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工業機器人產業的快速發展,工業機器人技術水平更高,使用領域不斷擴大,形成機器人產業熱的同時,也帶來了智能裝備的發展熱潮。
工業機器人
機器換人,風起云涌”這是在義烏機器換人高峰論壇上聽到的最多的聲音。“中國機器人產業和3D打印產業實際上出現了過熱的現象。”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顧問、原機械工業部總工程師朱森第說。
隨著工業機器人的快速發展和相關媒體的大量報道,工業機器人好像發展到了一種如火如荼的境地,那么中國工業機器人到底有多熱?據統計,從2013年開始,中國已成為最大的工業機器人消費國,去年中國工業機器人銷量達36860臺,占全球銷量的1/5,與2012年相比增長41%。2015年上半年中國工業機器人進口數量規模達65487臺,同比增長92%。在中國的內外資機器人自動化公司,以每天超過一家的速度在增長。專家預計到2020年,機器人及系統產值約1000億元,帶動3000億元零部件市常
有研究報告稱,隨著未來幾年,中國每年有2600萬以上的人退出體力勞動適齡人口,而每年新增的零零后僅1600萬,剪刀差效應將造成每年體力勞動適齡人口減少1000萬,十年累計減少1億有效勞動力,這使得工業機器人的需求很旺盛。
2013年3.7萬臺/年,到2023年將增加到74萬臺/年;本體市場規模870億元,本體市場增長空間15倍左右;系統集成市場在2500億元左右,市場增長空間13倍左右。
隨著我國門戶的逐漸開放,工業機器人的技術水平將有更大的提升。同時機器人的使用領域不斷擴大,如危險環境、醫用及仿生環境使得工業機器人進入一個快速發展期。
中外差距或許沒那么大
中國市場容量巨大,近幾年國際機器人巨頭紛紛搶灘中國機器人市場,投資生產基地,競爭日趨激烈。abb、安川、庫卡以及發那科四大家族占據國內機器人市場份額的70%,市場占有率非常高。在業界看來,2014年將是工業機器人元年,機器人產業大時代已經來臨。
四大家族在中國如此高的市場占有率,給中國本土機器人產業的發展帶來了相當高壓力。而目前,我們對工業機器人重視的多,對服務機器人重視的少;對硬件重視的多,對軟件重視的少。“上游是核心零部件,主要的是減速機和控制系統,這相當于機器人的”大腦“,中游是機器人本體,就是機器人的”身體“,下游是系統集成商,國內95%的企業都集中在這個環節上。”
目前機器人上游利潤價值最高,僅僅減速機占機器人成本的35%左右,電機、控制器部分占10%左右。國產機器人本體由于關鍵零部件成本較高,毛利率出現負值之外,機器人產業鏈的各個環節都保持比較高的毛利率水平,其中以醫療手術機器人毛利率水平最高接近超過70%。
從以上數字可以看出國內機器人核心技術缺乏,跟國外機器人相比喪失了一定的競爭優勢,其實不然。目前國產機器人正在快速發展,、國產機器人在機械手方面與國外相比的確存在差距,但在汽車零部件方面市場份額大,而汽車領域目前毫無疑問是機器人最大的用武之地。
占領機器人市場農村包圍城市
面對國外機器人如此高的市場占有率以及中外機器人產業的發展差距,機器人及機電一體化技術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蔡鶴皋認為應走“農村包圍城市”的路線。他認為我國民族機器人產業會逐步壯大,中國機器人產業要為中國機器人市場服務,要在中國市場需求下發展,不能脫離中國現實生產力發展需求。面對外國機器人的競爭,中國機器人產業可不正面地在汽車、電子行業硬拼。我們仍有很大的市場,中國中小企業有很強的機器換人的需求,可在滿足中小企業需求下發展機器人產業,在發展壯大后,然后再去汽車、電子領域同國外企業競爭,這就叫“農村包圍城市”。
機器人熱?智能裝備會更熱!
機器人產業的快速發展,帶來了智能裝備的發展熱潮。機器人是引領性技術,機器人熱,其背后支撐的智能裝備會更熱。智能技術向傳統產業滲透要依靠智能裝備來完成,但同時也存在科研與應用“兩張皮”的現象,目前國內實驗室技術發展已經達到了一定的水平,但是轉化率較低。
機器人及智能裝備產業在我國整體上還處于起步階段,核心技術方面與國際的差距不可小覷,留給我們的最大機遇就是市場驅動。當前我國正處于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和結構性調整的關鍵時期,同時也是機器人及智能裝備產業發展的機遇期。
(審核編輯: 智慧羽毛)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