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賓
韓曉平 中國能源網首席信息官
林伯強 廈門大學中國能源經濟研究中心主任
黃學川 柏亞天管理咨詢(上海)有限公司總監
王海生 光大證券 電力設備行業高級分析師
在2009年4月奧巴馬政府公布其智能電網投資計劃后,這一概念開始風靡全球。國家電網公司在2009年5月也迅速提出建設“堅強智能電網”的發展規劃。而經過了一年多的試點和準備工作后,智能電網似乎離我們越來越近。
有消息稱,國家電網關于智能電網的標準體系已經制定完畢,最快可能于7月份對外發布。國家電網有關人士表示,希望該標準能夠上升為國家標準甚至國際標準。同時,另據報道,國家發改委從4月開始,已委托中國工程院和中國科學院組織院士專家開展“十二五”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重點的咨詢研究工作。中國工程院人士表示,在新興產業中,物聯網被明確為重點發展方向之一,而智能電網又是物聯網的重要應用領域之一。
相比歐美重點在配電、用電和分布式能源接入等環節的智能電網,國家電網公司此前提出的智能電網,則包含了電力系統的發電、輸電、變電、配電、用電和調度六個環節,更強調為“一種以長距離、大容量輸電為主要特征的統一堅強智能電網”。各國對于智能電網的理解有一定分歧,這基于不同國家的國情,同時也會帶來不同的發展方式。
那么,中國的智能電網如何發展?又會帶來怎樣的投資機會?在智能電網建設即將走向加速之時,本期“圓桌”特邀中國能源網首席信息官韓曉平、廈門大學中國能源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強、柏亞天管理咨詢(上海)有限公司總監黃學川、光大證券電力設備行業高級分析師王海生共同探討這些話題。
主持人:不同國家發展智能電網側重點各有不同。那么,針對中國的情況,怎樣更好地發展智能電網?
韓曉平:國家電網建設“堅強智能電網”的發展戰略是基于國家對能源發展的基本判斷,即將西部等資源集中地的能源輸送到能源需求量大的地方。但是,國家資源怎么分配,其實是非常值得探討的一個問題。例如,在北京的年光照小時數達到了2000小時,遠高于德國的1200小時。那么,是不是可以發展北京的屋頂太陽能,而不一定先在西部進行大規模光伏建設后再將電輸送到東部?
現在中國智能電網概念涉及到電網的各個環節,包括電網高壓段的智能化,但在國外,發展電網的核心應該是在配電端。這其實就是構造網格狀電網,一旦實現電網網格化,就相當于像互聯網一樣把各區域電網連在一起。在這種情況下,電網就被扁平化了,而不再是金字塔的構造。脫離了輸電,各個區域的電網依然是可以保持自身運行基本平衡的系統。
基于配電端的智能電網發展目的是讓每一個用戶都參與進來。你可以自主地考慮接入什么樣的用電設備、發電電源或儲能設備,并用數字化的設備進行控制。只有這樣,才是信息化時代的智能電網發展思路,而不是以工業時代的眼光看問題。
比較好的發展思路是,輸電層面智能化工作由電網公司開展,這樣既可以解決資源調配問題,又可以實現國資委對國有資產保值增值的要求。而配電端的智能化則由國家來主導。
林伯強:中國和國外的情況可能不太相同。國外有一些分布式的情況,但中國資源的分布不一樣。所以,國外從用電終端倒推到配電端,再倒推到主網的智能電網發展戰略并不一定適合中國,智能電網和特高壓結合在一起是中國特色。
但是,我們也必須吸取國際上經驗和教訓,以及智能電網對于分布式能源的支持,因為分布式是未來中國可再生能源并網方式之一。另外,強調用戶側的智能用電,提高用戶側的用電效率,讓用電服務更加優質,這也是智能電網發展的重點。
黃學川:智能電網是一個廣泛的概念,包括所有提升現存能源基礎設施的舉措。各個國家不僅要考慮技術提升、導入及運用的問題,也要合理策劃如何利用智能電網的推行達到國家經濟效益增長的目標。由于能源基礎設施的現狀及經濟發展目標各不相同,不同國家在發展智能電網時針對不同的方面有所側重。所以“明智”的智能電網發展模式,應該盡量由地方拉動,產生能夠實質滿足需要的解決方案。
美國的智能電網主要在配網層,強調用電智能化,智能電表系統構建,勢必會帶動通信、電子、自動控制、電動汽車等行業。歐洲則強調分布式能源的接入,包括新能源和儲能系統的使用,電力電子技術的發展,會對設備制造、電動汽車、新能源技術的研發等行業帶來影響。
目前,中國的智能電網在以特高壓電網為骨架的基礎之上,在發電、輸電、變電、配電、用電、調度和通信等各個環節上面智能化。電力一次設備的投資是比較大的,而電力二次設備在發展智能電網的階段,將會占據越來越大的比重,電力監測、繼電保護、數字化變電站、智能調度、電動汽車等等,都是中國目前智能電網發展的關鍵點。
主持人:智能電網標準如何制定將左右這個行業的發展。在國外,包括電網公司、電氣設備公司和IT廠商在智能電網標準制定方面存在各種博弈。那么,就標準制定問題,各位持有什么觀點?
韓曉平:標準制定問題其實是一個從戰略層面判斷問題。那么,誰來承擔這個戰略判斷?國家電網公司作為一家企業,會從企業的角度出發考慮這個問題。但是,智能電網涉及的層面是否更大?它是否是一個更為宏觀的問題?在美國,智能電網標準的制定其實就是一個牽涉面非常大的工作,全社會,特別是IT企業都在參與。美國的智能電網標準制定工作已經在進行,并將由其能源部發布。
國家電網公司發布的應該是企業標準,重點還在于電網智能化,服務于電網的輸電部分,應該看做智能電網標準的一部分。而輸電和配電是完全不同的。從安全角度上說,輸電部分必須是封閉的。而配電部分則應該是開放的,這樣才是真正的智能電網。各種用電設備、發電電源和儲能設備等都可以接入,并和信息系統連接,這就需要開放的標準。
這樣,輸電和配電部分的標準制定就可以分開考慮??偟膩碚f,配網的標準制定工作應該由國家來主導,因為這是需要不同參與方共同摸索的過程。對于智能電網的認識過程,就如同對互聯網的認識,是一個漸進的過程。認識不斷深化,標準不斷完善,國家在這個過程中就可以起到積極作用。
林伯強:對于標準制定的爭奪基本存在于兩個方面,一是接入的問題,二是設備標準的問題。對于怎樣接入,電網公司肯定有要求,設備標準制定問題需要設備廠商的參與。電網公司作為標準制定的參與主體,發布的標準還只是企業層面的,如果要上升為國家標準,還需要更多參與方一起進行完善。
黃學川:電網公司很明顯在智能電網生態系統中占據主導性的地位,它們集成了信息化、設備及服務來提供新一代的能源服務。各個國家都視能源為戰略性產業,所以電網公司在政策配合下,會保持對終端客戶的控制。諸多能見的重要博弈,如電網通信協議標準、智能充電站標準、分布式能源接入標準等,最終會是電氣設備公司與IT廠商必須配合電網公司的步伐與需要。至于全球統一的標準,則短期內不大可能出現。因為制定能夠解決所有需求、應對所有因素的標準難度極高,而且各個國家也會很自然的偏向對自身工業有利的標準。
主持人:智能電網的發展可能帶來哪些新商業模式和投資機會?而現在看來,進行這些投資又面臨著哪些不確定性?
王海生:投資的機會主要還是變電、配電和用電這幾個環節,變電站智能化、配網自動化、用電的數字化這三塊相對是重點。
對于數字化變電站這一塊來說,一次設備或許不會有太大改變。而對于二次設備,數字化是一個比較大的改變,變電站內的通信協議也會有一個改變,總的來說,就是使變電站內的控制變得更加數字化和智能化。在配網自動化方面,因為配網的設備比較多,可以加一些監控裝置,實現四遙,即遙控、遙測、遙信、遙調,對配網系統的安全和操作效率會有很大幫助。
在用電數字化方面,主要涉及的是智能電表及其后臺的一些系統。另外就是與柔性輸電相關的改造,包括無功補償裝置、功率因素調整、供電質量等,這就涉及到一些對電網的調整,我覺得這個方面對企業來說不會有太大投資機會。
這些環節的智能化改造對于參與的設備廠商來說,進入的門檻相對還是比較高的,因此這些企業開始的時候往往可以獲得一定的收益。但之后,招標的價格一般都會下降,所以長期來說,獲利相對有限。
黃學川:智能電網是一個嶄新的領域,新商業模式與投資機會很多。前面提到中國智能電網的發展目標是構建以特高壓電網為骨架的全面堅強的智能電網,在發電、輸電、變電、配電、用電、調度和通信等各個環節上全面智能化。其實其中的每個環節都有豐富的投資機會。
不過,智能電網的生態系統整體上會面對政策、標準及技術的不確定性。這三方面任何的變動,都可以改變任何商業模式或投資機會的收益。在這樣的環境下,我們認為最有潛能的機會是為終端用戶提供新能源服務,協助他們更有效率地管理能源,使用并選擇最符合需求的能源。
(審核編輯: 智匯小新)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