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網絡技術逐漸向實體產業滲透的今天,互聯網為醫療帶來了新的契機。2015年8月愛康醫療的3D ACT人工髖關節系統作為全球第一個經過臨床驗證的內植入物產品獲準上市。為了充分展示3D ACT的獨特優勢、營造用戶線上體驗的良好氛圍,增加醫生對產品的認知,愛康現推出ITI(Image To Implant)技術平臺,該平臺以愛康自主設計的醫工交互軟件為核心,將網絡數字化技術與3D打印技術緊密結合在一起,為術者提供一整套從影像到植入物的個性化的系統手術解決方案,該平臺旨在充分挖掘數字化3D打印技術在術前規劃及虛擬手術的能力,實現用數字化技術改變傳統手術流程的重大跨越,獲得傳統手術模式的變革式發展,提高手術的安全性和準確性。以下是ITI平臺的重點服務內容:
3D打印技術在骨科‘個性化’實現的優勢:
3D金屬打印人工髖關節系統使用先進的電子束熔融快速成型技術(Electron Beam Melting,EBM)制造,表面為三維空間網孔結構,和人體的松質骨骨小梁極為相似,系用金屬微粒逐層熔融疊加生成,具有非常出色的骨長入效果。
根據計算機輔助設,3D 打印可迅速成形植入物,同時可以制備好固定尺寸的微孔結構。這些顯微孔結構可以降低金屬材料的彈性模量和減少植入物上的應力遮蔽,促進植入物表面金屬和骨之間的連接.
國內首個上市的3D金屬打印人工髖關節系統產品由北京愛康(宜誠)醫療注冊,于2015年8月正式獲得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批準,得到CFDA三類醫療器械上市許可,成為全球首例經過臨床驗證的金屬3D金屬打印骨科植入物產品。
3D打印個性化實現流程:
1、構建、打印出定制化骨骼模型
獲得患者CT或MRI影像數據后,利用醫工交互軟件逆向模擬出病人真實的骨骼模型,并在計算機中三維建模,直觀立體的將骨骼的真實情況展現在術者眼前,為術前方案的制定提供依據;并且,可以打印出1:1的患者骨骼模型,在術前使醫生對患者的骨骼狀況更加了如指掌。并減少了由于術中醫生對患者骨骼結構的不了解而造成的手術風險或手術時間過長。
2、術前規劃—醫工交互軟件
憑借愛康醫療累計20萬套人工關節置換的研發經驗以及于臨床醫師的交流、創建了‘醫工交互’的公共開放平臺,該平臺將發揮3D技術在術前、術中指導的重要價值,利用大數據、互聯網構建一種基于數字化及影像處理的信息交互平臺,達到數據、影像實時交互,手術方案在線交流與審核,實現醫、工、患互動的狀態,為臨床治療的分析、決策與實施提供有效途徑。利用醫工交互軟件可以三維的構建骨骼以及假體模型,模擬假體的植入以及安放位置,找到合適的骨承載面,并能確定螺釘安放位置,術者可以清晰明了的掌握術前及術后假體的狀態,對手術方案的制定提供有力的依據。并且,多樣化的軟件功能,更加確保了術前規劃的準確性。
3、3D打印定制化手術截骨導板
愛康3D打印截骨導板自上市以來,已經完成了近550例個性化導板設計,為嚴重的關節畸形患者帶來康復的曙光。利用醫工交互軟件設計出個性化解決方案,并打印出“量身定制”的3D打印截骨導板,為患者實施精確截骨,減少“黃金”的丟失。
4、金屬3D打印內植入物
3D ACT人工髖關節系統是國內首個獲得CFDA上市許可的3D打印骨科內植入物產品,也是全球第一個經過臨床驗證獲準上市的骨科內植入物產品;自2015年8月上市以來,累計植入量2000余例,其中翻修占總量的25%以上,其優異的初始穩定性和骨長入得到業內醫生們的一致好評。
5、術后隨訪
完整的術后隨訪系統,確保假體植入后,對患者的身體狀況及假體臨床效果進行長期而有效的跟蹤,為今后的臨床植入提供強而有力的依據。
3D‘個性化’制定產品標準設計流程:
1、CT/MRI 數據逆向建模
2、假體植入物設計
3、有限元分析及力學驗證
4、3D打印、擬合驗證、手術植入
5、術后跟蹤
(審核編輯: 林靜)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