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英國四所高校牽頭開展一項智能傳感器系統研究,以深入研究具備更高智能和穩定性的傳感器系統,探索其未來在智慧城市、大數據和自動駕駛等方面的應用。
傳感器市場前景廣闊 五大技術趨勢盤點
據悉,該項目有望研發出更完善的水利系統、反應更靈敏的空氣質量監測系統、可靠的自動駕駛系統和精準制造等技術。
項目由英國四所著名大學和學院牽頭,集合了各領域研究人員,與政府部門、科研機構和企業合作,利用各方在傳感器軟件、模型制作與驗證及編程等方面的先進經驗,開發可廣泛應用的新型傳感器系統。
項目負責人說,盡管傳感器在人們日常生活中越來越普遍,但傳感器本身及其工作環境仍有很大不確定性,比如沒有統一的科學機制確保傳感器系統及其提供的信息適應性強、反應靈敏、可靠準確。研究人員將通過該項目改進傳感器系統設計和配置,還將開發用于實驗的即時物理敏感器測試平臺。據介紹,該項目研究期限與預計會持續到2021年。
作為國際競爭戰略的重要標志性產業,傳感器以其技術含量高、市場前景廣闊等特點備受世界各國的關注。在傳感器技術與制造工藝上,美、德、日等工業發達國家的著名制造公司處于國際市場的領先地位。從國際整體發展狀況來看,傳感器技術主要有以下幾方面發展趨勢。
國外傳感器技術發展趨勢盤點
1.傳感器技術本身變革的3個方向:微型化、智能化和可移動性。
2.無線網絡化技術應用。適應野外惡劣的自然環境與條件,能保持精度高、壽命長、高可靠和長期穩定性好,能防竊取、信息安全、保密性等級高等功能于一體的無線網絡化技術。
3.運用新原理、新結構、新材料,以實現微功耗、低成本、高可靠性等參數指標的提升。如薄膜技術、光纖、納米技術、人工假鼻、皮膚、人工手腕、髖關節等技術,動態模擬與動畫、高倍與遠程數據采集與仿真技術,為野外特殊環境下傳感器配備和提供的微能量獲取與收集技術。
4.研發更高技術和創新類產品,并重視產業化技術。如地震、颶風等自然災害預報與監測類傳感器產品。
5.拓展市場應用領域。如自然環境與生活基礎設施類產品開發與工藝技術研究、復雜狀況的各種產品結構設計。例如:跟蹤沙漠、森林、海洋、大氣等條件變化,以及橋梁、道路和建筑等各種無線網絡傳感器。
(審核編輯: 智慧羽毛)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