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在公元前27世紀的神農時代,“稻”被列為五谷之一。距今約4200余年前,水稻栽培已從長江中下游推進到黃河中游。到了戰國時期,由于鐵制農具和犁的應用,開始走向精耕細作。經過幾百年的發展,如今我國水稻機械化雖小有成就,但機械化瓶頸依然存在。
我國水稻機械化“瓶頸”
地形復雜成機插“瓶頸”之一。在我國多地,水稻生產在耕作及收獲環節已基本實現機械化,但由于機械插秧技術起步晚,并且水稻種植地形復雜、種植規模小而分散等多種原因,使得部分地區農戶多數還是選擇水稻拋秧和人工移栽的方式,因此水稻機插技術成為了制約水稻生產全程機械化率提高的瓶頸。
機械技術門檻高,農民存在一時“抵觸”心理。水稻育插秧技術涉及到機械技術和水稻種植技術,因此在推廣水稻育插秧技術的進程中必須做到兩個結合,即農機與農藝相結合。但農民在沒有熟練掌握育秧技術的前提下,機插技術操作起來就有一定的難度,甚至還有可能會影響一年來水稻的產量和收成,這使得廣大鄉村農民對育插秧技術的推廣和使用存在畏懼心理,難于接受機插技術的推廣。
國產機械產量低,歐美、日韓等“洋”牌水稻機械充斥著我國龐大的市場。2017年,我國水稻種植面積約為3000萬平方米,占全國糧食種植面積的34%。2017年
水稻機械化市場廣闊
不足越多,上升空間就越大。農業機械化是我國農業現代化的基礎,因此雖然我國水稻種植機械化瓶頸依然存在,但不可否定的是水稻機械化擁有廣闊的市場需求。
國家數據顯示,2015年我國水稻種植面積約為45萬畝,已成為我國種植面積最大、總產量最高的糧食作物。在國家農業部全力推進主要農作物生產全程機械化,充分發揮農機購置補貼政策的支持引導下,加快突破薄弱環節生產機械化。2017年我國水稻機插(播)率達到46.5%,且要求到2020年全國水稻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達78%以上。時間緊任務重,我國國內水稻生產機械市場仍有大量未開發資源。
隨著國家“一帶一路”戰略的日漸繁榮,多數企業也已為“走出去”做出積極貢獻。2018年1月,雷沃重工海外業務再傳捷報,雷沃AF88縱軸流水稻聯合收割機再獲印尼政府150臺采購訂單,實現新年開門紅。2017年,雷沃重工在東南亞市場各項核心業務呈現出持續提升的良好態勢,實現拖拉機出口同比增長15%,水稻機出口同比增長33%,“一帶一路”已成為雷沃重工海外業務新的突破口。“一帶一路”戰略有力地促進了區域及全球農業資源共享,為全球農機行業提供新契機。
綜上,不管是國內還是海外,水稻生產機械都存在著大量的市場缺口。面對市場利好因素,我國農機企業應加大對插秧機械的自主創新打破“洋機械”壟斷局面,提高民族品牌的競爭力。
(審核編輯: 林靜)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