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經濟放緩、生產成本上升、資源環境約束等新常態的背景下,“中國制造”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困難,而對工業產業鏈完備、制造業升級意愿強烈的江陰來說,這也意味著更大的機遇和挑戰。
“面對由快到好的‘轉型機遇’,由大到強的‘升級機遇’,不少企業有膽有識,創新在先,勇于突破。這必將成為江陰經濟新一輪發展的重要增長極。”江陰市政府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
近日,記者在江陰采訪時耳聞目睹了這里一組組產業發展變革的“樂章”正在奏出時代強音。
以“智變”應“萬變”
踩著“產業強市”的鼓點,江陰市站在了產業變革浪潮的前列,拉開了新一輪全面轉型的大幕。在轉型升級的進程中,江陰企業紛紛加入“智能大革命”,采用新技術、新工藝、新設備,加速智能化蛻變。
江陰恒創包裝的智能化車間擁有目前世界上最寬、速度最快的聚丙烯自動化雙向拉伸生產線,在這里產出的薄膜,寬度是從6.7米延伸至10.4米,從投放原料到產出薄膜成品僅需20秒。
更值得一提的是,機器高速運轉時,旁邊幾乎看不到一個工人,因為所有產品工藝參數都已經預先設置在生產線的“大腦”中。僅這一個車間,去年就實現了6億元產值,優越的產品性能還帶動恒創的出口量同比增長了80%。
“智能化升級,使企業實現了人力成本的最低化、生產效率的最大化和產品品質的最優化。”公司負責人告訴記者。
江陰企業大多敢為人先,升級換擋的形式卻各有不同,如果說恒創包裝將智能基因植入生產和管理流程,那么,錦明科技則一步到底的實現了終端產品的智能化。從最初的從事玻璃機械制造,到研制生產工業機器人,智能化轉型幫助錦明成功搶占發展先機。前不久,該公司自主研發的高智能工業機器人成功中標常州眾泰汽車的鋰電池生產線,在新能源汽車領域開辟出新的發展空間。
海瀾集團啟動智能化物流倉庫建設項目,滿負荷運營后將具備每年1.5億件的物流周轉能力;雙良節能將物聯網技術應用于分散式農村污水處理設施管理,實現水處理領域的“智慧治水”;新揚子造船在企業內部平板車安裝GPS跟蹤管理系統,科學控制車輛使用和保養;圣馬科技掀起“機器換人”革命,實現產量翻番的同時,企業用工數縮減為五分之一……來自江陰市經信委的數據顯示,去年,江陰共完成工業技改投資387億元,同比增長13.5%。
今年,江陰還將繼續把智能制造作為轉型重心,加快人機智能交互、分布式控制、工業機器人等先進制造技術的普及,建設一批高質量高標準的智能車間和工廠。同時,江陰也已出臺《中國制造2025江陰五年行動計劃》,瞄準智能化方向,全力打造新常態下的江陰制造“升級版”。
綠色已成為經濟主色調
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了“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五大發展理念,轉型升級意愿強烈的江陰,早已率先吹響了綠色崛起的號角,如今的江陰,“煙火氣”逐漸少了,取而代之的是增長于無形的“云淡風輕”。
從工業廢水中提取純鹽是一大技術難題,被視為“零排放”的終極目標。承擔這項重任的雙良集團水環境事業部應對了多重挑戰,其中剔除廢水中的復雜有機物是最大困難。研發團隊最終確定了通過降膜濃縮、強制循環蒸發結晶、冷卻結晶三個核心工藝段交互組合的手段,成功攻克這項難題,也順利獲得了國家專利。雙良去年還專門成立低碳產業研究院,以技術優勢支撐綠色轉型。
作為長江邊的弄潮兒,江陰企業的市場觸覺一向敏感,踐行著不盡相同的綠色實踐。在優彩環保的車間里,一包包原本用來焚燒處理的廢舊面料變成了抗腐蝕、抗輻射的水利工程產業用布和裝飾材料,應用到了南水北調工程和品牌轎車上。為廣闊的市場前景配套,企業今年還會啟動二期擴能項目,全年可以消耗廢料15萬噸。
對于先行先試的江陰企業來說,主要圍繞新興產業、工業設計、優化布局等方面深耕綠色領域。其中,遠景能源、艾爾姆等引領發展風電產業,海潤光伏、愛康科技等為龍頭大力發展光伏產業。
記者從江陰科技局了解到,2015年,江陰調結構速度明顯加快,高新技術產業完成產值2493億元,占規模以上工業產值比重達43.2%,增長勢頭快于傳統產業;以常隆客車為代表的工業設計企業利用其極具增值力的特性反哺制造業,助力江陰制造在綠色循環鏈中占據競爭高地。
目前,江陰擁有工業設計中心的企業達上百家,涵蓋造船、集成電路、新能源等十多個領域;澄星集團響應“退城入園”號召,對城區工業樓實施爆破,將生產車間搬遷至臨港開發區新材料產業園。江陰已有200多家制造企業從城區搬至產業園區,以產業集聚發展實現節能減排。
此外,去年江陰共關停“三高兩低”企業50家,實現年綜合利用固廢總量超過500萬噸、節能量超過10萬噸標煤。
江陰吹響了產業轉型升級“沖鋒號”。今年,江陰還將繼續加快產業節能降耗、加大節能產品和清潔生產技術推廣,為江陰制造賦予無限的綠色生機。
(審核編輯: 智慧羽毛)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