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新聞表示,近年來,中藥材產業發展迅猛,在山西、甘肅、安徽等地,相比糧食作物,中藥材是其主要的支柱性產業,但是其機械化水平與糧食作物相比還有很大差距。
中藥材品種繁多,播種采收要求各異,是種植機化的一個突出矛盾。王衛權表示,要實現機械化播種,需要根據不同作物種子的千粒重、形狀,以及株行距、播種量、畝保苗株數、播種深度等進行播種機的研究改造,還要考慮到穴播、條播、種植密度、播種深度等問題。如貝母的播種,黨參、當歸的育苗播種,目前只能人工進行。在采收環節,像枸杞、菊花等采摘果實、花、葉類的中藥材,機械化很難實施。
中藥材機械化設備研制成本相對較高,也是一個現實問題。針對枸杞等果實類藥材,日本研制出了光敏機械手,可以辨認出成熟果實,但研發成本極高,農民根本承擔不起,難以推廣。而國內最新研發的當歸采收設備,自動化程度高,但是普通藥農也是無力承擔費用。
中藥材種植相對分散的現狀也是影響機械化發展的重要因素。據統計,我國63%的中藥材資源分布在西部地區,80%以上的中藥材種植面積是由種植專業戶來投資的,這部分藥農的種植面積基本都在100畝以下,其中絕大部分是幾畝、十幾畝。
為了克服中藥材機械化路上的困難,1月28日,國家中藥材產業技術體系機械化功能研究室授牌儀式暨中藥材生產機械化技術研討會在工學院舉行。黃璐琦院士作了“以創新驅動中藥農業的現代化”的主旨報告。報告從中藥的特點與中藥材生產的創新點兩方面介紹了中藥材產業發展面臨的機遇與挑戰。李安寧副司長作了題為“當前農業機械化的形勢與任務”的主旨報告。闡述了目前全國農業機械化由中級階段向高級階段邁進,但仍存在著“三高三低”、“三多三少”等主要問題與矛盾,在全面分析和總結的基礎上,他指出了進一步推進農業機械化發展的三大重要舉措。
中藥材生產機械化對我國中醫中藥事業具有重要的意義,中藥材種植也已經成為許多地方的支柱性產業,發展中藥材機械化事業不僅有利于我國的中醫中藥事業,對促進地方增產、農民增收也具有現實意義。
目前在這一發展過程中,還存在著許多的瓶頸和掣肘,還需要各方和各地積極配合,廣泛推廣中藥材機械化技術,力求趕上我國糧食生產全程機械化的步伐。
點評:中藥材從種植到采收機械化水平很低,其中根本原因,中藥材種植規模依然太小,對于農機企業而言無利可圖。看整體,中藥材需求很大,但是到單品,需求最多的也就是枸杞子,需求量30萬噸。與我國糧食的需求相比實在太少。
機械化其實就是標準化的過程,這個過程其實就是解放生產力,提高生產力的過程。中藥材千差萬別的播種、采收方式,你研發一兩種中藥材農機是無法滿足需求的。同時,這種農機成本也不是普通農戶可以承受的,不過目前中藥材種植也往大規模發展。
因此,文中所說廣泛推廣中藥材機械化技術,力求趕上我國糧食生產全程機械化的步伐,筆者認為根本不靠譜。現階段的做法是百花齊放,不用刻意追求什么機械化手段,而是提高中成藥療效,讓中藥材需求猛增。同時,淘汰一些療效不好的中藥材。保證能夠集約化種植,制定出各種標準。這樣,自然會有農機公司去設計各種中藥材機械設備。過程不能搞反咯。要不然研發一大推中藥材機械設備,卻發現根本無用武之地。因為,中藥材很多種植在山坡,種植分散。不要研發費用幾千萬,最后只賣了幾臺設備。
不過,如果中藥材種植大規模配備機械化設備的好處是把人力解放出來,大大提高生產力,降低生產成本。成本降低之后,對于農戶而言利潤就大大增加。發展中藥材農機是好的,但切記按照實際出發,而不是憑空想象,浪費資源和資金。
(審核編輯: 林靜)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