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一年,“三去一降一補”成效明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經歷深化之年。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深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再被提及。去產能方面,今年將再壓減鋼鐵產能3000萬噸左右,退出煤炭產能1.5億噸左右。煤炭、鋼鐵業人士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這一去產能目標再超預期,2018年將真正拉開煤炭去產能攻堅大幕。
未來去產能難點在哪里?
工信部稱要防過剩產能復產。2017年鋼材價格大幅上漲。去年12月底,中國鋼材價格指數為121.8點,比年初上升22.3點,漲幅22.4%,其中長材價格指數由年初97.6點升至129.0點,漲幅32.2%;板材價格指數由年初104.6點升至117.4點,漲幅12.2%。細分品種中,國內螺紋鋼價格年初為3268元/噸,最高漲至5000元/噸以上。
價格上漲增加了去產能的難度。工信部原材料工業司近期所發布的文章顯示,2017年,“地條鋼”產能在重拳打擊下得以全面取締,但隨著鋼材價格大幅上漲,“地條鋼”死灰復燃的可能性增加。“近期,黑龍江、吉林等省已發生幾起‘地條鋼’死灰復燃案例”。
多位業內人士也對記者透露,由于鋼鐵、煤炭價格上漲,去產能情緒開始出現“松弛”,部分企業家滿足于現狀,不愿意再做過多的去產能動作。
中國企業研究院首席研究員、執行院長李錦還表示,也有的企業開始“鉆空子”,在上級檢查時將產能去除,檢查風頭過后產能再次死灰復燃。
工信部原材料工業司在其文中稱,要繼續將處置“僵尸企業”作為重要抓手,科學確定全年目標任務,堅持市場化、法治化原則,嚴禁新增產能,防范“地條鋼”死灰復燃和已化解的過剩產能復產。
“其實從整體改革環境來說,現在的環境已經比以前好了許多”,廈門大學中國能源政策研究院院長林伯強向新京報記者表示,以前有些企業做產能置換,去除落后產能后再換上等量的先進產能,但企業經濟條件不夠,改革也進行得比較困難。現在煤價、鋼價上漲,企業有了經濟條件,改革的困難主要還是在企業改革意愿和員工安置等方面。
“雖然現在鋼鐵、煤炭企業的利潤有所回升,但企業的眼光應該放得更長遠”,韓曉平表示,有些企業只看到眼前能夠賺取的利潤,卻沒有看到特種鋼材、高新技術能源企業所擁有的長遠前景。
繼2017年政府工作報告首次提出防范化解煤電產能過剩風險的目標任務后,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又提出淘汰關停不達標的30萬千瓦以下煤電機組。
此前舉行的2018年全國能源工作會議要求已由“防范和化解煤電產能過剩”變為“大力化解煤電過剩產能”,標志著今年化解煤電過剩產能的任務將繼續加碼。
按照國家統計局發布的數據,2017年,鋼鐵、煤炭年度去產能任務圓滿完成。而能源局等16個部委聯合出臺文件明確,“十三五”期間全國停建和緩建煤電產能1.5億千瓦,淘汰落后產能0.2億千瓦以上。到2020年,全國煤電裝機規模控制在11億千瓦以內。
易煤研究院研究員潘漢翔對上證報記者表示,“十三五”規劃中煤炭行業整體產能退出目標是8億噸,其中,2016年完成煤炭產能退出2.5億噸,2017年完成煤炭產能退出約為1.7億噸,剩余目標量約為3.8億噸。從統計數據和時間進度上來看,去產能目標有望提前完成。
但考慮到此前退出產能中絕大部分都是“僵尸企業”和長期停限產企業,產能出清相對容易。而目前在運行的煤企多為央企、國企或省國資管理,對于落后產能的淘汰和置換工作完成度較高,加上去年12月以來由于供給偏緊導致的“供電”危機等其他因素影響,2018年才將真正拉開煤炭去產能攻堅大幕。
煤炭行業資深分析師鄧舜認為,此前預測今年煤炭去產能目標是1.2億噸,但政府工作報告提出的1.5億噸超出預期。去年受需求超預期、供應階段性偏緊等因素影響,煤價全年處于高位。煤炭資源集中于“三西”地區、運輸距離較長等因素今年還可能階段性影響煤炭供應,需求情況尚難判斷。
在鋼鐵去產能方面,“我的鋼鐵網”資訊總監徐向春告訴記者,中國政府提出2016年到2020年壓縮鋼鐵產能1億至1.5億噸。經過2年堅定不移地推進,已出清過剩產能超過1.15億噸。今年繼續壓縮3000萬噸,意味著將提前完成5年的上限目標。過剩產能大規模出清,有效改善了供求關系。與此同時,鋼材出口大幅度下降,從2015年的1.2億噸下降至2017年的7500萬噸,為改善全球鋼鐵產能過剩發揮了顯著作用。
徐向春認為,隨著壓縮過剩產能的工作基本完成,未來也要嚴防產能再度擴張,嚴防“地條鋼”死灰復燃。他預計,未來將有一批新鋼鐵項目進行建設,但是這些產能的主要目的是改善產業布局。政策適度鼓勵短流程鋼廠,但新建的產能必須同時有存量的產能退出為前提。
(審核編輯: Doris)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