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段時間,小編看到了一個美國博士用“生酮飲食療法”成功治療晚期癌癥的視頻在微博、微信上瘋傳,一時間,沉寂許久的“餓死癌細胞”一說又被大家拎出來遛了好多圈。
什么是”生酮飲食“呢?生酮飲食指的是“高脂肪、低碳水化合物”飲食。而這一療法不禁讓我把它和科學界的一個重大發現聯系了起來。美國弗羅里達大學的研究人員通過給患有膠質母細胞瘤(GB)的實驗小鼠喂食低碳水化合物食物,抑制了膠質母細胞瘤的增殖,使患病小鼠的壽命延長了50%。這項成果發表在了《臨床癌癥研究》雜志上。
科學家們選擇的是傳統生酮飲食的改良版,加入了一種中鏈甘油三酸酯,可以取代一些碳水化合物作為能量消耗的來源,這樣的食物也更好吃。實驗結果表明它不僅能減少腫瘤的能源供應,還可以改變癌癥中的細胞信號通路,以此來減慢膠質母細胞瘤細胞的生長。
話說提到“餓死癌細胞”,那2014年非常“火爆”的一則消息是不能忘記的。當年,清華大學醫學院的教授顏寧帶領自己的學生在《自然》雜志上發表文章,解析出了人源葡萄糖轉運蛋白的晶體結構。在接受采訪時,她提到了“可以在提供其他營養物質維持正常細胞代謝的同時,阻斷葡萄糖運輸特異,餓死癌細胞”,于是“餓死癌細胞”這一概念被廣泛傳播。
但是在刷爆版面之后的第一時間,論文作者站出來“辟謠”,她們做的并不是醫學臨床上的研究,只是基礎的蛋白結構解析,如果把細胞比喻成一間屋子,那么這個蛋白就是屋子的一扇門,而她們的研究成果就是摸清了這扇門的樣子。雖然“餓死”癌細胞的愿景是可行的,但是這兩者之間的距離恐怕需要用幾十年的時間才能走完。
顏寧教授(右)和她的學生
當年的故事到這里就結束了,但是“餓死”癌細胞卻一直被反復談起,許多不靠譜的偽科學也頻頻跳出來刷存在感,所以一談起這個概念,大家都覺得從骨子里就透著“不靠譜”。
不過“生酮飲食療法”可不是偽科學概念,這種療法目前的“主戰場”是在治療癲癇上,是一種有效的輔助手段。近年來國內外不乏研究機構將“生酮飲食”應用在癌癥的的研究上,這次弗羅里達大學的研究成果也恰好證明了這一方法的可行性。
飲食中不提供足夠的碳水化合物,也就沒有足夠的葡萄糖去提供能量,正常細胞此時可以用酮體作為替代的能量來源,而癌細胞卻只能依賴葡萄糖。因此,癌細胞就會“挨餓”,這樣就可以加速癌細胞的死亡,對放化療也起到了輔助作用。
雖然聽起來很簡單,但是真正應用于臨床治療上,還是存在一定的風險,需要做更多的安全測試。盡管目前的研究顯示它不能達到完全治愈的效果,但是能夠做到壽命的延長就已經是很大的進步。一旦在人類的身上獲得成功,就意味著在放療、化療等療法外,又多了一種輔助療法。
生病是件非常痛苦的事情,而食物具有的治愈人心的力量相信大家在日常生活中都是有所體會的,如果把食物和治病結合在一起,那大概患者也會感到開心一些是吧?
所以說,在我個人看來,這項研究的意義不僅僅是治病而已,作為輔助手段,讓患者在治病的過程中保持心情的愉悅,這樣的人性化的治療,大家覺得怎么樣呢?
(審核編輯: 滄海一土)
分享